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4篇
  免费   101篇
  国内免费   20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107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123篇
  2011年   100篇
  2010年   113篇
  2009年   106篇
  2008年   201篇
  2007年   125篇
  2006年   106篇
  2005年   103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魏华忠  宋世龙 《心理学报》1994,27(3):225-231
设计三种情境考察被试的推理情况,并试图揭示儿童是怎样进行传递性关系推理的。结果显示:(1)3—6岁儿童具有进行传递性关系推理能力;(2)造成我国3—6岁儿童作传递性关系推理失败的原因有二:一是错误理解比较句式,二是没有记住前提;(3)3—6岁儿童进行传递性关系推理的内部过程不同:小年龄段被试多采用“局部加工模式”,大龄段被试多采用“整体空间加工模式”。  相似文献   
12.
7-15岁儿童对友谊关系的认知及其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以承诺为主题的两难推理故事探查7-15岁儿童对友谊关系的认知及其发展。结果表明,儿童的有关发展制约于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和调节友谊关系的道德规范的理解,并表现出阶段结构的发展模式,我国儿童的发展具有某种跨文化的普遍性,也显示出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人们常说,人过花甲宜享清福,年过古稀安度晚年。可是河北省人大代表、易县人大常委、保定地区伊协副会长、易州清真寺阿訇马恩轩老先生已是古稀的人了,但他仍以竭诚之心,按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古兰经、圣训的教诲,热心协助民族工作部门。  相似文献   
14.
在校园里,要把7棵小树平均种成6行,每行有3棵,该怎样种?  相似文献   
15.
一、影响同伴关系建立的因素 8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在这方面的研究认为,有三种相关较高的因素,还有三种相关次高的因素。他们分别是:家长的教养方式、出生顺序、认知技能,以及姓名、身体特征、与人交往的方式。[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黑格尔在其《精神现象学》第一次提出“劳动”概念作为自我意识由非独立存在进展到纯粹自为存在的桥梁。马克思充分肯定黑格尔“劳动”概念提出的意义.但却批判黑格尔将“劳动”局限在自我意识内部,局限在主奴关系的辩证运动中,只是作为抽象思维内部的运动.马克思还批判黑格尔没有看到劳动在现实感性的世界中的异化现象,提出了“异化劳动”揭示出劳动外化对象化所产生的对工人无情的奴役和压迫。  相似文献   
17.
黄敏 《现代哲学》2012,(2):69-76
关系问题是形而上学中的基本问题,布莱德雷与罗素发生在二十世纪初的关于关系问题的争论使正统的分析哲学采取了多元论这一默认观点。但实际情况却是,罗素并没有真正解决布莱德雷提出的关系问题,因而默认观点本身是站不住脚的。维特根斯坦以自己的方式解决了关系问题,在这种解决方案的压力之下,需要放弃从语义学过渡到本体论的惯常通道。  相似文献   
18.
以河南省某市四所幼儿园大、中、小班共196名学前儿童及其父母和教师为研究对象,基于家庭系统理论,采用父、母填写的父母感知协同教养量表和亲子关系量表、母亲填写的儿童早期同胞关系质量问卷和幼儿教师报告的儿童行为量表探讨亲子关系、同胞关系在父母感知协同教养与学前儿童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母子冲突和母子亲密分别在母亲感知协同教养与同胞冲突和同胞温暖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父子冲突和父子亲密分别在父亲感知协同教养与同胞冲突和同胞温暖间起完全中介作用;(2)父/母子冲突和同胞冲突在母亲感知协同教养和儿童攻击行为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父子冲突和同胞冲突在父亲感知协同教养和儿童攻击行为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9.
张径真 《法音》2021,(11):16-22
在中国的宗教和法律语境中,至少存在三种不同含义的宗教法:第一种是指与宗教信仰密切相关的神权法,如教会法、伊斯兰教法等,其法律在"政教合一"或拥有"国教"的国家,对全体民众均具有强制的约束力;第二种是宗教团体的自治法,属于民间法范畴,是宗教组织管理教团和信众,处理教内外关系的制度体系,如《摩奴法典》《百丈清规》等,其条文仅对本宗教的教职人员和信徒具有约束力。  相似文献   
20.
东西方文化下的真实自我研究:一种关系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实自我反映了个体行为与其价值观、信仰、需求等内在状态的一致性程度, 分为特质真实与状态真实。在辨析了真实自我与自我认知、自我概念清晰性、自我一致性、正直、真诚等相关概念的异同, 并梳理该领域已有理论后, 提出真实自我表现或实现的文化差异, 即西方文化中的真实自我是自主动机驱动的, 而东方文化中的真实自我是关系要求驱动的。未来可以将“关系化”作为现象场, 以儒家传统思想为理智资源, 从理论建构、社会现象(新兴网络社交平台、社会变迁), 以及结合具体的研究方法(如跨文化比较、突显情境变化的方法)等方面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