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佛教约在西汉末东汉初传入中国,佛教艺术为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审美心理和审美趣味,运用中国传统绘画技法来描绘佛教壁画。莫高窟北朝壁画则是融合印度、西域绘画技法和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这样一个重要时期的作品,其线描、色彩、布局构图等技法的运用深受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2.
《佛教文化》2016,(1):5-5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外公布了太原蒙山开化寺佛阁遗址最新考古发掘成果,称蒙山大佛及佛阁是中国北朝时期体量最大的摩崖大佛和佛阁,大佛高度是世界第二大佛,雕造年代是世界最早的大型石刻佛像。  相似文献   
23.
在论述汉魏两晋佛教与道教之关系史时,近代佛学大师们对道教的第一部道经《太平经》同佛教初入中土的“第一部译经”(?)《四十二章经》的关系问题,颇有认识上的争议。关于两经各自的成书年代孰前孰后以及谁采用(或曰抄袭)谁的教义的问题,说法纷纭,见解不一。特别是关于《四十二章经》的成书年代,更是见解不一致。一般地说,较多的学者,而且是较占优势的一方,认为它们都是成书于汉代,《太平经》成书于佛教已传入中土六十余年的汉顺帝时期(公元126—144在位),四十二章经》译成于汉明帝(公元58—75年在位)或三国时期;  相似文献   
24.
桑东辉 《孔子研究》2018,(6):139-147
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分裂战乱时期,其士大夫阶层的德福观念也较其他时期不同。《颜氏家训》作为士大夫教子治家的家训著述,集中反映了当时士大夫对德福关系的看法。参之以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们的言论行止,不难发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德福观是矛盾和复杂的,其主要特点表现为:坚持修德致福的德本论,但亦有道德退化的彷徨;重视家族教化和敦睦,但也出现亲情淡漠、析产别居的趋势;认同诚信正直、求福不回的主观能动性,亦不乏天命和福报的宿命论倾向。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德福观的产生是深受当时离乱的社会现实、佛道等宗教伦理观、儒家的道德教化观念、各民族异彩纷呈的价值观念,以及士族门阀制度等综合因素影响的。  相似文献   
25.
吾淳 《现代哲学》2007,(6):110-116
春秋战国时期至隋唐时期的中国社会生活主要有以下特点:(1)整个这段时间,以小家庭为主,其不但贯穿始终,甚至常常独步天下。(2)家族或宗族的形式十分有限,其不仅时隐时现,若有若无,更重要的是普遍不具有宋代以后家族或宗族那种制度性的形式。由此,建立在这一社会生活之上的伦理观念主要包括这样一些特征:(1)核心观念应当是能够普遍在基本家庭单位立足的"孝"观念;(2)普遍的小家庭形式,同时也会在财产、赡养等方面对"孝"观念形成侵蚀和背离;(3)就社会整体而言,缺乏更大的集合或更大的平台,由此也缺乏在更大的集合状况下或更大的平台基础上所制定的种种伦理规范,具体而言,即是宋以后社会那种家法族规;(4)偶尔浮现的一些家训是这一时期个别家族或宗族在伦理观念上的结晶,但它仅仅具有偶然性和或然性,而不具有必然性和盖然性,也就是说它不具有普遍的作为社会风尚的意义;(5)与此相关,以小家庭为平台的"利"观念或许在整个社会占据更为中心的位置,少数思想家对于"义"的美好愿望和善意引导由于没有切实的制度性平台作为依托而多半付诸东流。  相似文献   
26.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艺论旨趣因易学"郑王之争"而分流:儒家郑学系统以《文心雕龙》为冠冕,依据汉易取象说、道器不离说、言尽意论确立了"神用象通"、"贵器用"、"一辞意"等文学创作的原则与方法;而玄学派王学系统的文艺论著则吸取忘象说、道器分离说、言不尽意论提出了"取之象外"、"事绝言象"、"神超理得"、"澄怀观道"等主张,可以《古画品录》为代表。故这一时期的文艺论在易学上还并不存在相互吸取的史实,各自的理论体系也是清晰贯通而非矛盾混乱的。只是在古文经学"要约明畅"的治学理念与学风上两派论著殊途而同归。  相似文献   
27.
刘巍 《管子学刊》2010,(2):128-128
淄博地处鲁中,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烧制瓷器的地区之一,具有十分悠久的制瓷历史。早在大汶口文化时期,这里的居民就利用当地的高岭土烧制白陶器,为瓷器的产生拉开了序幕。商周时期,这里有多处贵族墓葬出土原始青瓷,但目前仍无法确定其窑址。至北朝时期,此地不仅有大量的青釉瓷器出土,而且找到了明确的青釉窑址——寨里窑。青釉莲花瓷尊即是这一时期寨里窑的代表之作。(图片见封底)  相似文献   
28.
牢骚很危险     
牢骚出自于郁闷,发泄一下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牢骚就像是天上掉下来的垃圾,没有人会喜欢听牢骚。如果不懂得掌控自己的情绪,按不住牢骚的闸门,那奔泻而出的滔滔洪水就很可能成为危险倒霉的源头。北朝大将贺若敦就是这么一个喜欢触霉头的人。他为北周政权立下赫赫战功,受到了周太祖的赏识,官至骠骑大将军,受封公  相似文献   
29.
自然与名教,是魏晋南北朝以来士人探讨争辩的对象,重玄学在其中萌芽发展;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也是成玄英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0.
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形成了皇族、贵族、平民三级医务制度.疾病预防及保健养生意识大为提高,对传染病、侵袭病已知道采取隔离、消毒等措施.养生思想和养生方法一反汉代谶的纬神学思想,出现了"养性"、"养心"、"养神"、"养形"等养生观念.其中一些疾病治疗及保健养生之法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