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7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104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82篇
  2022年   71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136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147篇
  2011年   147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97篇
  2008年   126篇
  2007年   80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79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广松版《德意志意识形态》在《资本论》形成史上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阐发唯物史观的重要文本。这种历史观主要体现在共同体论、对比论、原始积累理论,这三者在逻辑上是相互联系的。然而涩谷版和陶伯特版都完全无视了的这种关联,割断了这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因而,在编辑原则上都是不合理的。而广松版则把这三者有机统一在一起,真正呈现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真实内涵,这恰恰证明了广松版的编辑原则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在广松看来,马克思哲学的发展在本质上就是从异化理论到物象化理论的范式转化,而《德意志意识形态》恰恰就为这种物象化理论奠定了基础。从这种意义上来讲,《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的《资本论》形成史上具有的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922.
模块论是儿童心理理论研究领域中主要理论取向之一。这一观点认为,儿童的心理理论能力是一种天赋的、领域特殊的心理结构,个体出生时便以模块的形式存在于神经系统,其发展是一个内部生物机能逐渐展开的过程。该文试图对儿童心理理论模块论的基本假设(天赋性和领域特殊性)、主要实验方法、重要模型(ToMM-SP模型)等进行评述,并就心理理论的天赋性与发展性、领域特殊性与领域普遍性、实验研究的方法与结果等引发争鸣的问题进行简评。  相似文献   
923.
口吃(Stuttering)是一种常见的言语流畅性障碍。关于口吃的原因一直有很多争论。近十年来,随着脑成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倾向认为口吃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并尝试用PETf、MRI和MEG等多种方法考察口吃者的脑功能变化。本文围绕几个重要的理论,回顾了近10多年来口吃脑成像研究的进展,提出了各理论相融合的途径,分析了这些研究的价值和问题,讨论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24.
王菲 《学海》2007,3(5):35-39
晚清以降,中国人对民主("德"先生)的认知不断朝着"民粹化"甚至"圣化"的方向演进,颇似当下的"超女化".民主观念传入中国后,国人自始就对其抱有过高的期望;及至民初"改造代议制"风潮,对民主的推崇演化为更趋激进的民粹主义情绪;毛泽东时代由"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发展到"造反有理",最终催生出十年"文革".反思历史上民主的"超女化",辨析自由主义民主与民粹主义民主之别,对正确审视当前所谓的"超女式"民主,或许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925.
以往对于荀子美学思想的探讨多是从其“乐”论出发,而对于“礼”论中隐含的审美思想发掘不够。实际上,荀子的“礼”论中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审美意蕴。首先荀子将“礼”奠基在人的丰富感性基础之上,将生命本身的存在作为价值建构的原点,表现出对于生命存在的关注和尊重;其次荀子认为与“礼”相关的各种仪式活动,是以具体而物化的形式恰当地表现了人存在的各种生命情态,具有一定的审美效果,是对于人类生命情感的美化和装饰;最后“礼”的最终的目标和价值在于通过“行义之美”,构建一个“美善相乐”的理想世界,这个理想世界不仅具有伦理和谐的意味,还具有审美大化的韵味。荀子的“礼”论不仅在中国审美文化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而且对于我们今天的理论建设仍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26.
中医学与西医学之间既有可通约的内容,又有不可通约的内容.中西医之间的不可通约性并不否定中西医的可统一性,需要树立大统一观.中西医统一将从两条途径实现,一是可通约的理论从理论内容上统一,二是不可通约的理论从理论体系上统一,最后统一于一种新的更加完备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927.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艺论旨趣因易学"郑王之争"而分流:儒家郑学系统以《文心雕龙》为冠冕,依据汉易取象说、道器不离说、言尽意论确立了"神用象通"、"贵器用"、"一辞意"等文学创作的原则与方法;而玄学派王学系统的文艺论著则吸取忘象说、道器分离说、言不尽意论提出了"取之象外"、"事绝言象"、"神超理得"、"澄怀观道"等主张,可以《古画品录》为代表。故这一时期的文艺论在易学上还并不存在相互吸取的史实,各自的理论体系也是清晰贯通而非矛盾混乱的。只是在古文经学"要约明畅"的治学理念与学风上两派论著殊途而同归。  相似文献   
928.
佛教东传中国,逐渐表现为具有中国文化形态的宗教特点,其中尤以禅宗“中国化”的特色最为鲜明。禅宗的建立是一个文化融合的过程,在继承印度佛教伦理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文化道德观点的吸纳与超越,禅宗自身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伦理体系。禅宗伦理体系庞大,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派别有不同的伦理关注与主张,本文仅针对伦理学最基本的课题一道德的善与恶,从宏观的视角,  相似文献   
929.
本文对唐代法相唯识宗佛性思想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以种子之种类及其存在情状分析,划定众生的类别,界定众生成佛的可能性是唐代唯识学的一大创见,以无漏种子界定佛性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本文在以上分析的基点上,分析了“一分无性”说成立的理据:其一、以种子说判定种姓之别;二、倡理佛性,行佛性之分;其三,其根本处在于将众生之心性与真如理体的二分,而心之本性,本体内蕴藏的有漏种子则成为二者联结的中介。  相似文献   
930.
最早产生的伦理学理论主要是目的论的.超验目的论、幸福论、快乐主义是它的重要形式.效用主义是快乐主义的一种较晚近的形式.德性伦理学也是最早产生的一种目的论伦理学.中国儒家学说在其核心处是一种德性的伦理学.在斯多亚学派的学说中,德性与至善概念疏离后成为目的本身.在西方,德性伦理学又由于它具有的不同特点被称为完善论或自我实现论.从德性伦理学中逐步分离出独立的正当概念.康德在许多方面来说是从德性伦理学到义务论伦理学的联系环节.在义务论伦理学中正当(应当)成为核心的概念.在义务论伦理学中,基于对正当的不同解说,形成责任论与权利论两脉.康德学说是责任论的杰出典范.在权利论中,首先形成作为其古代先声的回应的近现代契约论伦理学.从这种传统中新近发展出程序论的伦理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