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3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106篇
  2030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89篇
  2022年   80篇
  2021年   71篇
  2020年   78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138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147篇
  2011年   147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97篇
  2008年   126篇
  2007年   80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79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神正论问题向来是宗教哲学绕不过的核心问题之一,即如果上帝拥有全知、全善和全能的属性,那么恶为何存在?刘易斯从几种回应入手,最终将论争的焦点集中在A.普兰丁格的自由意志神正论上。刘易斯反驳了普兰丁格对神正论仅仅作"辩护"的态度,也认为应当扩充一下普兰丁格的"有意义的自由"的含义。通过对比相容论和不相容论,本文论证了对自由意志神正论应当采取不相容论的立场,并且引入莫林纳主义的"中间知识"和"关于自由的反事实句"两个概念。最后,刘易斯为了反驳自由意志神正论,提出上帝可以给予受造物选择性的自由,这样一来,有自由的受造物和无恶的世界就能并存,由此指出了自由意志神正论的问题所在。  相似文献   
122.
第二次认知革命与社会建构论的产生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第二次认知革命是后现代主义的革命。它的直接结果是促进了社会建构论的产生。社会建构论主张(1)知识是建构的,建构是社会的建构,而不是个体的建构。(2)人格、态度、情绪等心理现象并不存在于人的的内部,而是存在于人与人之间,是文化历史的产物。(3)语言并非是具有确定意义的透明的媒介,语言是先在的,规定了思维的方式。(4)没有超越历史和文化的普遍性知识,我们对于心理现象的理解是受时间、地域、历史、文化和社会风俗等制约的。(5)心理学家应该关注话语的作用,话语分析是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23.
希普诺维奇从森"基于什么的平等"这一提问,提出基于某种繁荣观念的平等理论,她将之称为"平等主义的至善论"。文中,她追溯繁荣路径在社会主义者著作中的历史传统,回应包括以森、努斯鲍姆、科恩等为代表的平等主义者所持立场的局限性和至善论所面临的家长主义的指责。她认为,大多平等主义者的立场都带有某种"中立主义"或"运气平等主义"色彩,偏爱某种衡量标准,过于关注繁荣的工具,忽视繁荣本身,也无法摆脱个体责任问题。她回溯平等主义与至善论结合的历史传统、中立主义中的至善论元素,并阐明至善论所面临的家长制问题。她指出,平等主义的至善论有效地将对平等的关注落脚到繁荣或福祉本身,承诺了福祉或繁荣观念的多样性,同时又能经受住对平等理论和对美好生活理论的常见反对,恰切地保证了一种稳健的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124.
就哲学理论的探讨而言,张岱年之哲学思想体系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一为"一本多级"之物本论;二为"真知三表"之经验论;三为"充生以达理"之人生论;四为"文化综合创新论"。它们呈现出张岱年哲学体系的主干,故亦可以成为其哲学体系的框架。  相似文献   
125.
文章对王玄览的修道思想和方法进行了较全面的探讨。文章认为,王玄览的修道思想是以“冥真”为主要内容的修道目标论、以“众生”和“道”互为因缘的修道根据论、以主客体统一为基础的道性论和以“坐忘”为主要形式的修道方法论。王玄览的修道思想,大大深化了道教对修道目标、修道根据和修道方法的研究,在道教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6.
《华西教会新闻》是20世纪上半期西方传教士在中国西部经营的一份英文报刊.刊物最初的宗旨是:面向华西传教士出版,由传教士撰稿和管理,为传教士提供交流信息、交换观点的平台.随着时代的演变,刊物办刊宗旨和方针从为传教士服务扩展到为中国基督教发展提供思想交流平台;读者对象逐步囊括懂英文的中国人士,作者范围也扩大到能以英文读写的中国基督徒.这一变化与中国本土教会的发展和中国基督徒文人的成长相呼应,是了解四川基督教发展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27.
社会建构论团体心理治疗的目的是改变团体内不良的关系模式,建构新的意义。治疗的焦点是"意义",治疗师关注成员内心主观的意义建构,借助于话语的作用建构与重构"意义",其角色是参与者。治疗重视"关系"对意义的建构性和治疗作用,"关系"是治疗产生治疗效果的重要因子,"关系"的改变预示着意义的改变。  相似文献   
128.
常婕 《美与时代》2013,(12):66-66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教学目标强调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实现,需要学生自主的发现解决问题,这对于教学创新而言,需要做的就是通过设计一系列优质的问题集进行教学,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能力。问题化教学设计正是出于这一目的,在自身的探索和研究基础上,正朝着规范化、有效化发展发展。  相似文献   
129.
理论上,人们对不同个体行为是否违背道德的判断是完全一致的。本研究提出,人们对社会距离线索的知觉会影响对道德行为的判断。研究设计了两个实验,分别从社会距离直接启动和社会距离线索启动的角度对这一假设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较近的社会距离启动及社会距离线索都能促使个体采取更温和的道德判断,功利主义的色彩比较浓厚,而较远的社会距离启动促使个体采用更加严格的道德判断,表现出道义论倾向。文章最后讨论了这一结果对未来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0.
"仁"的字形演变说明了仁德的内涵在先秦就已经发生了流变。深入探究仁德的内涵,需要从儒家思想继续向前追溯。老子的仁德观是将"仁"置于其"道、德、仁、义、礼、智、信"的道德系统中论述的。仁德是完整德性朴散为"下德"之后的最初主导德性,承接了道德的终极关怀。就"仁德"的品德内涵而言,尊道贵德是"慈爱"生发的保证,慈爱与对善的追求是一致的;需要重视自然规律支配下的差异性和本然性,从而表现为包容;仁德具有柔和的特性,是柔弱而非强势的。对"绝仁弃义"的解读,应重视老子仁义观所具有的超越论特点,也要看到这种超越是需要前提和条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