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身份认同动机(identity motive,简称身份动机)是引导个体进行身份建构、寻求特定的自我概念与自我评价的心理需要,主要包括自尊、效能、连续、意义、独特、归属六种动机。近十年的研究表明,不同的身份动机在身份的建构、维持、防御与改变等过程中协同发挥作用,而且动机的满足可以增强幸福感和心理适应。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检验动机维度、考察发展规律、开发实验范式、探究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22.
物质主义指的是一种强调拥有物质财富对于个人生活重要性的价值观念。过往研究多强调其消极效应,但此观点日益面临挑战。实证研究表明物质主义在某些条件下能提升幸福感,也可以作为不安全感的补偿策略。在概念层面,有研究者基于动机的视角指出工具性物质主义是无害的,并且物质主义作为一种身份目标追求,能够建构和维持自我身份。未来研究需进一步为动机取向的物质主义概念提供实证研究的支持、评估物质主义补偿不安全感和提升幸福感的效果、基于认知和动机的整合视角考察物质主义对幸福感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3.
以社会认同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制造业22个团队的331名员工进行问卷调查,探讨一线员工在团队内的社会身份差异(性别差异和地域差异)对其职场欺负感知的影响,以及团队认同在这一影响中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员工的社会身份差异对其职场欺负感知的五个维度均有显著性影响,团队认同在社会身份差异对权利剥夺型欺负的影响中未起到中介作用;而在性别差异对社会排斥型欺负的影响中,团队认同起到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4.
谈晨皓  王沛  崔诣晨 《心理学报》2017,(9):1206-1218
通过构造虚拟的捐献情境及贸易情境,结合博弈任务,以大学生为被试探讨了名利博弈对象的能力和社会距离对名利博弈中博弈者的博弈行为倾向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捐献情境下,被试在高能力的名利博弈对象面前比在低能力的名利博弈对象面前更倾向于做出接近自己半数报酬的捐献行为,牺牲利益以获取好名声。在贸易情境下存在名利博弈对象的能力与社会距离的交互作用,被试仅在面对低能力的名利博弈对象时会考虑社会距离因素,在社会距离近的名利博弈对象面前比在社会距离远的名利博弈对象面前提出更低的售价,牺牲自己的利益以获得好名声。研究结果初步证实名利博弈对象能力与社会距离对名利博弈具有重要影响以及个体在名利博弈中具有策略性。  相似文献   
25.
探究仁慈领导与员工创新行为的关系,以及在该关系中内部人身份感知的中介作用和领导-部属交换关系差异化的调节作用。以68名主管和215名员工为对象,通过对两阶段主管-员工配对调查所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仁慈领导可以借助内部人身份感知的中介作用,对员工创新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2)领导-部属交换关系差异化能调节仁慈领导和内部人身份感知的关系,即当关系差异化水平越高,仁慈领导与内部人身份感知之间的正向关系越强;(3)领导-部属交换关系差异化能调节内部人身份感知在仁慈领导与员工创新行为关系间的中介作用,表现为被调节的中介作用模式,即领导-部属交换关系差异化水平越高,仁慈领导与员工创新行为之间通过内部人身份感知的间接关系越强。  相似文献   
26.
检验了内部人身份感知(PIS)和基于组织的自尊(OBSE)在组织支持感(POS)对组织认同的影响过程中的角色和地位。采用多样本结构方程建模的方法,通过对中国2家企业的员工的问卷调查所获取的452份有效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POS对PIS和OBSE有直接的显著影响;(2)同时借助于PIS和OBSE的中介作用对组织认同产生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7.
为探讨违规和违法事件中,旁观者对不同社会身份行为者的责任归咎是否具有一致性,研究要求被试对三组不同身份匹配条件下(官员/普通人、富人/普通人以及官员/富人)的违规和违法行为进行责任归咎,结果发现,无论是对违规行为,还是对违法行为,人们对具有官员身份的行为者的责任归咎最为严苛,对具有富人身份的行为者的责任归咎其次,而对既非官员也非富人的普通人的责任归咎则相对宽容,因而责任归咎中具有明显的身份效应。  相似文献   
28.
袁世国 《天风》2005,(3):28-29
成为上帝的门徒需要代价吗?传统的信仰不是告诉我们,称上帝为父,就等于说是他的儿女吗?这确实不错,但我们当明白,今天,我们拥有上帝儿子的名分和权利,不是基于我们自己的功劳,而全在乎耶稣基督、上帝的儿子的真实关系上有分。耶稣基督是上帝的儿子,人因着接受耶稣基督成为生命中的救主而同样成为上帝的儿子,这是一种真实的身份,不是一种比喻或者虚假的自我安慰。但我们当十分小心并且对这身份有清楚的  相似文献   
29.
在消费社会和网络社会的双重裹挟下,身体在视觉中遭遇新的伦理悖论:视觉身体是否就等同于身体真实?视觉身体是否具有商品性?技术可能的今天如何确认身体的边界问题?而身份在视觉中也存在着尴尬:如何理解视觉与身份的关联?现实身份和网络身份的互相交错、身份的私我性和公共性、消费中物我身份与社会文化身份的失衡等身份边界如何确认?对身体与身份关系引起的视觉悖论,只有利用视觉有限的功能,解读身体与身份的关系并尝试修正其偏差,拓展视觉作为价值哲学批判的审美伦理正义。  相似文献   
30.
传统注意研究多基于单个注意焦点和采用静态视觉信息。由Pylyshyn(1988)提出的多目标追踪范式则基于动态场景,是研究同时追踪多个目标的容量有限的注意机制比较常用的范式。在多目标追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身份追踪范式中的对象带有身份信息,涉及到较复杂的认知机制,如注意、视觉工作记忆等。探讨以上两种视觉追踪的认知加工机制对真实或模拟情境中动态信息的认知加工活动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