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贵州民族宗教》2009,(2):19-20
2008年1月12日以来,黎平县遭受了百年未遇的持续低温雨雪凝冻重大自然灾害,致使全县城乡道路、供电、供水、通讯全部中断,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造成8.02亿元的巨大损失。  相似文献   
182.
通过从营林的生产管理角度出发,为了保证营林生产能够取得真正的良好的效果,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保障营林生产工作的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183.
今年3月以来,西南五省区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给当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不便。灾区人民的困难牵动着道教界人士的心。为了支援灾区人民,发扬道教齐同慈爱、济世利人的优  相似文献   
184.
王丽 《社会心理科学》2005,20(1):110-114
我国要在21世纪建设成为农业强国,农业教育是基础,农业科技人才是关键。因此,我们要从一亿五千万的农村青年中,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农业科技人才。以充实我国农业生产第一线。文化环境从精神层面作用于人才素质,其影响力更为直接和持久,对此,优化农村青年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由此展开阐述了如何优化农村青年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促进农村青年人才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85.
孙赫 《世界哲学》2020,(1):14-21
唯物史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创立之后,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批判使其得到运用与发展。马克思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对斯密关于生产劳动社会规定性和物质规定性定义的批判,运用了唯物史观科学批判功能的历史辩证法引导出生产劳动的历史性生产关系线索,阐释了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历史性;运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在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之上,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本质特征。与此同时,唯物史观的价值批判功能表现出对资本主义生产劳动非人道性质的批判。马克思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通过对斯密生产劳动理论的批判,创立了科学的生产劳动理论,丰富与发展了唯物史观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劳动问题的研究。这对于我们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产劳动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6.
民族贸易既是一般概念上的经贸工作,又是政策性极强的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中影响很大,政治意义深远。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在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承担着贸易工作的民贸企业一直实行以价格补贴、企业自有资金和利润留存为主要内容的“民贸三项照顾政策”,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的发展和巩固作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7.
李佑明 《中国宗教》2023,(10):37-37
近年来,湖南省长沙市将防范化解宗教领域风险隐患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紧绷思想之弦,强化防范之举,压实安全之责,全力维护宗教领域和谐稳定。一、抓制度建设,做好“管”字文章。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市民宗局成立由局党组书记、局长任组长的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市民宗领域安全生产工作。每季度局党组专题研究、每月局工作例会专门部署安全生产工作,确保安全生产各项责任制全面落实。  相似文献   
188.
《学海》2017,(2):102-114
与西方发达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相比,无家可归现象在当代中国都市还不算是十分显眼的社会问题,但却呈现出一个潜在成长的趋势:在广场、公园等公共空间内,在地下通道、桥洞或车站等公共基础设施附近,或者在24小时开放的商业设施中,我们都能看到街头露宿现象的常态;街头流浪者本身也呈现出一定程度的边缘性和模糊性,往往以拾荒者、职业乞丐和流浪艺人等身份占据并定义特定的空间。本文的核心内容,是要去探讨在当代中国社会制度变迁的语境下,作为无家可归现象中的一个主流亚型,在诸如北京这一类的核心都市地带,街头流浪现象的社会生产机制。文章认为,作为结构性力量的社会制度实践(住宅的社会供给、农地制度和社会救助制度等),以及反映社会行动者能动性的策略性适应(making"home"of from the scratch),在文化规范和文化心智的中介下,构成了解释当代都市街头流浪现象的一个多元的、均衡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89.
论中国佛教对生产作务态度的转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圣凯 《法音》2000,(8):24-30
序论 荷兰许理和先生曾经指出,佛教在中国并不是一种思想模式或哲学体系,而首先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一种高度纪律化的行为方式,它被认为能藉此解脱生死轮回,适合于封闭而独立的宗教组织即僧伽的成员信受奉行[1]。所以,出家僧尼被视为方外之士,远离世俗的尘劳,过着清净无为的生活。但是,僧尼毕竟仍生活在这个世间,仍然必须过着衣食住行的生活,所以从而也引出中国僧尼的经济问题。历来反对佛教的理由及“三武一宗”的废佛事件,其中经济问题则是非常主要的问题。 从本世纪以来,国内外佛教界及学术界在中国佛教经济研究方面,取得…  相似文献   
190.
素有“千里苗疆门户,千户苗寨”之称的寨头,位于贵州省三穗县南部。距县城20公里,寨头苗族人民是一个勤劳勇敢的人民,他们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其经济不但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而且在生产与生活上有其独特性和创造性,服饰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