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1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25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61.
662.
张凯 《宗教学研究》2017,(3):100-103
本文首先对《四明尊者教行录》所载北宋初期日本天台宗僧源信“二十七问”的求决对象与“再答日本国十问”的作者归属进行了考察,澄清了相关史实,纠正了学界的通常说法.其次对中日两国基于各自立场对源信求决动机的不同记载与论说进行了梳理与评判,指出源信求决是继承自日本天台宗开祖最澄以来入唐求决的传统,也有为自宗在日本佛教宗派斗争中的发展谋求资源,以期保持自宗地位与利益的考量.  相似文献   
663.
共享现实是个体在感觉、信念和评价等内部心理状态上与他人针对某些事物所形成的共通体验。沟通在共享现实的产生、发展和功能体现中发挥重要作用。这种作用通过沟通主体、沟通对象和信息刺激的特征变化来影响共享现实。以人际-群际行为连续体为基础,共享现实的功能在人际、群内和群际三个沟通层次的不同领域中得到充分发挥,如亲密关系、文化和刻板印象。未来应拓展和健全共享现实的研究方法和作用机制,加强共享现实与相关领域的有机结合,积极借助共享现实来解释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664.
道德理性主义的概念性主张认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道德概念蕴含着道德的要求与规范性理由之间的必然联系。根据这一概念性主张,一些哲学家发展出一种以实践上的理性为条件的道德判断动机内在主义。反对者则通过挑战道德理性主义的概念性主张来反对这一版本的动机内在主义。然而,拒绝这一概念性主张将导致我们无法解释人们的道德信念的来源,从而让道德语言实践成为不可理解的。只有接受道德理性主义的概念性主张,我们才能对人们如何形成道德信念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这意味着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去相信这一概念性主张为真,而以实践上的理性为条件的动机内在主义可以得到辩护。  相似文献   
665.
变化是生活的主旋律,对变化的感知会影响人的决策,那么人们如何判断变化呢?本文探讨了人们对自己和他人变化大小的感知是否存在差异。四个研究对比了人对自己和他人变化的判断,发现提及自己的变化和他人的变化时,人们都想到积极的变化,并且认为自己比他人变化更大。这是因为相比判断他人,人在判断自己时提升动机更强,希望自己不断变好,从而认为自己的变化大于他人。  相似文献   
666.
蔡蓁 《哲学动态》2023,(1):69-78
动机内在主义主张第一人称的道德判断与行为动机之间存在必然的关联。经验研究虽然不能在积极的意义上证明这种观点,但能够通过举出反例对它提出合理的质疑。以神经科学为基础对内在主义提出的挑战试图论证,VM患者能够像正常人那样作出道德判断,却并没有产生相应的动机,因而可以被看作现实世界中的无道德者,并构成内在主义的反例。但是,对相关证据的考察表明,这种挑战低估了从神经生理指标推断出心理状态的难度,以及动机状态的复杂性,因此并不足以对内在主义提出决定性的反驳。不过,视野更加广泛的经验研究带来的挑战不容忽视,动机内在主义要作出进一步的回应,可以尝试对VM患者的动机状态作出更好的解释,或者转向有条件的内在主义,从实践理性的角度,对所适用的行动者作出限制。  相似文献   
667.
李薇 《哲学研究》2022,(4):84-95
为了有效驳斥以霍布斯为首的狭义人性自私论,以及通过任何外部原则建构道德哲学的理论学说,18世纪英国道德哲学家哈奇森在莎夫茨伯利的基础上完成了道德感理论的系统化工作,建构了普遍的仁爱观。然而,哈奇森没能很好地解决通过情感为道德奠基的根本问题,即如何有效克服情感的主观性,这导致道德感理论的可靠性遭到质疑。为此,休谟在情感框架内部对这一理论进行了改造和发展,使其呈现出一定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而休谟的这项工作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我们对于道德感理论发展历程的理解是极不全面的。本文旨在对休谟工作的整体进路作出详细考察和深入剖析,并对其理论价值作出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668.
错误加工(errorprocessing)是个体探测错误发生并进行针对性调整的高级认知过程。大量研究表明,动机(如奖励、惩罚等)能够影响错误加工过程,但结果并不一致。本文在梳理和比较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年龄、性别、实验设计、人格和文化等因素可能影响动机与错误加工的关系。通过进一步整合,提出任务相关性(taskrelevance)可能是潜在的共同作用机制,即在与个体目标高相关的任务中,动机越强则错误加工程度增强(如更大的ERN、Pe波幅);而在低相关任务中,动机对错误加工的影响较弱。在这一理论框架下,上述因素可能通过影响任务相关性进而调节动机与错误加工的关系,新观点的提出有助于解释动机与错误加工关系的矛盾结果。未来一是需要系统验证上述因素及任务相关性的作用,二是关注不同类型错误和错误本身的动机作用,三是进一步探究动机与认知因素如何共同影响错误加工,这些将有助于完善和推进动机取向的错误加工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