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39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融合、共存的共同体,中国文化也是在多样性文化不断碰撞和交流中发展的,形成了多源汇聚的过程和多元一体的结构。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中,吸纳、融合了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民族宗教文化间的交流、融合是中国文化多元、互补、统一的基础。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各少数民族的参予和支持,宗教文化建设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更是密不可分。积极引导西北地区回族宗教文化建设,使之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彰则善 《天风》1994,(11):44-45
第一场景:野地 羊群 明星高照 帐棚 人物:三位牧羊人——A拿巴,B比加,C亚萨,天使1—3位 (小伯利恒歌声悄悄回荡,牧羊人持杖坐谈) B:拿巴,今晚的星光多么明亮呀! A:对呀,比加,我也觉得今夜星光特别灿烂!  相似文献   
13.
枷上贴画郑板桥曾在山东的潍县当知县。潍县有个盐商,捉到一个贩私盐的人,请郑板桥惩办。按当时的法律,盐是不能私下买卖的,贩私盐是要惩办的。郑板桥为官一向很清正,特别同情平民百姓。他知道,那个盐商虽然是个官商,做生意的牌子"正当",却一向哄抬盐价,利用官商的牌子坑害百姓。至于那个贩私盐的,一看就知道是个做小生意的人,郑板桥反而很同情他。  相似文献   
14.
稿件要求     
一、标题:应简明扼要,反映论文主旨,尽量避免采用副标题。附上英文标题。二、作者身份:含姓名、工作单位、职称或学位(或在读学位)。  相似文献   
15.
刘重明 《天风》1998,(1):44-45
圣经的出版一直是教会一项极为重要的圣工,它对于传扬福音、造就信徒灵性生命、建立教会均十分重要。因此,了解一些有关圣经出版方面的知识也是必要的。本文将介绍目前国内已经出版的各种不同版本的圣经种类,就如何选用圣经提供一些参考的意见。  相似文献   
16.
珍子 《天风》2000,(3):47-48
在路加福音18章的经文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人抱着自己的婴孩来见耶稣,请耶稣为他祝福,门徒看见就责备那些人,门徒一定是认为主正在讲论,这时候来让主摸小孩子,这些人太不知轻重缓急了,所以他们责备那些人。在16节:耶稣却叫他们来,说,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  相似文献   
17.
肖云晓 《天风》2016,(6):32-33
门第,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是中国传统社会等级的表现。虽然如今门第观念经常受人诟病,但在今天的社会,类似观念仍旧存在。今天社会不再以阶级或等级来划分人群,但近代社会学者划分的“社会阶层”依然类似于过去的门第。社会学把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等多种原因而形成的,在社会的层次结构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群体称为社会阶层,即具有相对同质性和持久性的群体,它们是按等级排列的,每一个社会阶层的成员具有相类似的价值观、兴趣爱好和行为方式。婚姻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生活方式,因为婚姻形成家庭。不可避免,中国传统的婚姻观念必定受门第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郭克光 《天风》2008,(1):5-7
如果我们厌烦教会生活,不聚会或少聚会.不爱读圣经.不爱听道,爱听闲话,不愿为主教会作工.那就说明我们还没有翼砸得着神的恩赐作神的儿女,还不是神家重的人--要快快到主这里来,求主怜悯,加恩加力给我们,赐给我们爱主的心,我们也与主同得荣耀,与众圣徒同得奖赏.  相似文献   
19.
何占豪和陈钢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名作,是世界乐坛上演率最高的中国管弦乐作品之一.识读其作品标题内容的器乐表达语境,释读其“非语义性”音乐语言的艺术情景,是乐曲的音乐审美及其艺术分享的正道路向,是音乐一度创造(作曲家实务)与“音乐耳朵”三度创造(欣赏者实务)关系和谐中的基本意向和意图效应.大众的音乐欣赏实践和小众的配器学习及其作曲活动,更需要深入关注乐曲的标题意蕴与器乐表达的音乐规律.  相似文献   
20.
曹毅 《佛教文化》1993,(4):19-19
尊敬的何先生:您好。我在《佛教文化》第二期上见到了您给牧人主持的来信,慈父之心跃然纸上,令人感动。作为与您儿子同龄的学佛青年,我想谈谈我的一点看法。首先是如何走上学佛道路的问题。何先生认为何强是因为孤身寂寞的缘故,似乎学佛是为了填补心灵空虚。其实不然,佛教里的确有偏重信仰、膜拜,以及乞请佛菩萨加被等宗教色彩极浓的方面,但在其更多更广的领域里,却是逻辑性极强、事理俱明的修证导论,可以说不亚于近代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理论,且其所涉之广之深,非现存自然科学所能及所能究了。何先生之所以会有那种看法,是由于对佛法的以偏概全的不正确理解造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