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4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7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141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116篇
  2011年   127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93篇
  2008年   99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76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41.
人生在世,务必真信点什么,信得义无反顾,哪怕是“轻信”。而那些不相信一切的人,思维固然“高明”,但一定活得很空虚、孤独,了无生趣。这种真信,应当发自内心,坚定不移;这种真信,好似黑暗中的蜡烛,无需太多,就能照亮生命的夜空,给人带来希望。  相似文献   
842.
龚汕 《中国道教》2014,(2):62-63
正相传农历二月十二是掌管百花生长的花神的生日。这一天的苏州山塘河上,装饰成"花仙子"的苏州姑娘会一边乘着画舫游船缓前行,一边撒下花瓣,形成了一道亮丽的水上风景。街市上,鲜花叫卖、花神巡游,以及逛花市、品花茶、尝花露等一系列吴地民风民俗更是热闹非凡。  相似文献   
843.
说起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想彼此之间相处得愉快,减少摩擦和冲突,最好要搭起"四道桥梁"。第一道桥梁是:见面三句话。中国人说,见面三分情。大家有缘相见,为了表达我们的友善,诸如你好、今天很好、今天天气很好,或是你来了、你辛苦了、请坐等赞美的语言,像香水,一滴能使四周弥漫迷人的香气。第二道桥梁是:相逢要微笑。不论是故旧或新交,一张有表情、有笑容的脸孔,使人如沐春风,彼此心无城府地笑谈人间事。一个肌肉紧绷的人,就像一朵失去颜色和香味的花,得不到别人赞赏的眼光。第三道桥梁是:生气慢半拍。如果感觉自己如愤怒的火山即  相似文献   
844.
正张謇是清末状元,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和教育家。张謇出身寒门,饱受欺凌的父母为了让他尽早摆脱贫穷的窘境,幼年时就让他拜颇有名望的宋普斋为师。天资不是很好的张謇,学习也不是很用功。第一次参加州试后,一向严厉的宋普斋非常气愤,就把他叫到面前:"你可知道这次考试成绩如何?今后又有什么打算?"张謇知道自己考得很糟,低垂着头,大气不敢出,静候老师责罚。  相似文献   
845.
碗底的秘密     
我父亲年轻的时候曾用手推车去一百多里外的地方推过煤。和他同去的还有山鸡、锁柱等村里的五个青年。天蒙蒙亮,他们便来到了生产队队长家里。队长说过,要亲自给他们煮面条壮行。队长说,来回一趟两百多里路,啥也不干也会把人累得够呛,何况要推三百多斤煤回来,再说路也不平,大伙肯定受累不小,辛苦大伙儿了……队长的一席话说得大家心里热乎乎的。很快队长就把面条煮熟了,  相似文献   
846.
《四川心理科学》2014,(21):10-13
课改,教育战线上一个永恒的主题,教育工作者不变的追求。它是黑夜里一盏不灭的明灯,引领着老师们向教育的制高点前行;它是征途中一个闪光的路标,永远闪耀着触不可及的神秘之光。新课改十余年来,在质疑、对抗、迷茫、理解、追随的“反复”之中,身处改革之中的教育人士,有过破茧成蝶的阵痛,也有柳暗花明的收获。而近年来,关于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概念、观点、路径、方向已经逐渐明晰,甚至可以说,我们己渐渐步入“后课改”时代。“后课改”时代,如何进一步巩固已经取得的课改成果?如何以课改为抓手进一步推进教育向纵深发展?这都是我们应该深思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847.
正人能认识天主吗?这是一个困扰着多少人的问题。直至今天,我们仍然难以用一些简单、清晰的话语,来坚定地对每一个相信天主与不信天主的人说出这个问题的答案。但是不能说出答案,却并不代表这是没有答案的问题。因为从士林哲学与教会神学中我们是可以找到一些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思路。神学说到底是一门人的学问。那么既然是为了人,就自然要涉及人的生、老、病、死;神学也一直在  相似文献   
848.
姚鹏 《四川心理科学》2014,(12):157-157
文明以降,人逐渐走上自然的中心地位,古希腊时期的普罗泰戈拉声称:“人是万物的尺度”,虽然与现在的人比较起来,那时候人还比较赢弱,到了近代的康德也同样理性地发出“人为自然立法”自信的声音。人是如何成为万物的尺度?人是在生存中把自身历史化,自由化,这主要是人类本身的对象化意识被在生存申开发出来;由此不是什么的什/1-,就在人的对象化意识中被带上前来成为一物;走上前来的一物把不是什么的什么在转化过程中开显出来的尺度交付给人,使得人成为万物的尺度或者人只是万物尺度的促成者,拟或人只是万物尺度的开发者。  相似文献   
849.
东正教在驯鹿鄂温克人中的传播和新教在拉祜族中的传播有着截然不同的方式,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文化传播类型,其传播的结果和基督教在这两个族群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是十分不同的。  相似文献   
850.
卡尔·拉纳在<圣言的倾听者--论一种宗教哲学的基础>中把自己的宗教哲学规定为"关于对启示之顺从能力的本体论".事实上,这是对于作为真正形而上学根基的基督教神学认识论的经典阐释.在毕竟在之在和此在之在的生存论关联中,拉纳把此在规定为上帝圣言的必然倾听者.在的本质乃是在的照亮状态--作为普遍必然的上帝观念,此在对于上帝之在的在先把握是抽象的先验条件,是纯粹理性的根据,同时是此在精神对于上帝之临在的先验经验.上帝在绝对的自由中向此在发出可能来临的启示话语--此在在自由的爱中伫立在可能发出启示的上帝面前,在自己的历史中仰望并期待着那位在人的形而上学中以完全未知者的形像.出现的上帝可能发出的启示.上帝的启示一旦来临,便在人的历史中并作为历史的最高现实以言辞形式发生--此在必然在自己的历史中倾听着可能以人的言辞形式来临的历史性的上帝启示.作为上帝圣言的倾听者,此在在自由的爱中实现着自己的先验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