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6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18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31.
跨期选择以往的研究集中于金钱数量结果。基于维度加工的模型,本文探究了在跨期选择中,人们面对质量差异的结果(如今天的低配版手机还是六个月后的高配版手机)与相对应的金钱结果(如今天的5000元还是六个月后的6000元)的选择偏好差异。三个实验结果表明:人们面对质量结果(相比于金钱结果)的跨期选择表现得更耐心,而这种现象是由于人们面对选择时在结果维度差异感知不同所致。与金钱结果跨期选择相同,质量结果跨期选择的心理加工过程同样遵循维度间差异比较。本研究为基于维度的跨期选择模型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632.
本研究考察了情绪(敬畏、愉悦和中性)对跨期选择的影响机制,以及时距敏感度和时间洞察力在其中的作用。结果显示:(1)相比中性,敬畏情绪下个体的折扣率更大;(2)相比中性,敬畏情绪下折扣率降幅更大;(3)对于未来取向者,敬畏情绪下折扣率比中性条件下更大;(4)对于现在取向者,敬畏情绪下折扣率降幅比中性条件下更大。结果表明,敬畏情绪通过未来时距的敏感度影响跨期选择偏好,使个体更加偏好延迟奖赏,同时,个体的时间取向在其中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33.
李丽 《世界哲学》2022,(2):125-132
现代社会中,处于法律和利益边界的公共道德领域成为现代社会秩序建构的重要地带,人和人之间如何摆脱陌生人的道德冷漠,建构亲密、信任的人际关系,互相承认和尊重,形成稳定团结的共同体,是不可回避的现代性伦理挑战和良善社会秩序建构的核心任务。霍耐特相互承认的社会伦理模型倡导“你”“我”“彼此开放”的相遇形式,重视“他者”的凝视与关照,让主体间的“相遇”和相互承认具备了道德品质。“你”“我”相互承认的结构根本区别于“物化”的生存形态,实现了生存形态和价值形态的统一,深入到了生命最隐秘、最深层次的结构中,个体摆脱了“不确定性之痛”,逃离了蔑视状态和社会暴力,相互承认模型呈现出尊重样态,实现了生存论上的价值确证。相互承认的尊重形态引导个人行为的有序发展,规避主观随意性的缺陷,又兼具依恋纽带的功效,约束“你”“我”,确定了个体“责任人”的理性角色和自觉担当,承担起应有的伦理关切,有效规避了现代性的道德危机,个体在具备公共价值的良善社会中过上美好生活,形成团结的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634.
唐宋时期,作为专指敦煌城的"城隍"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是因为敦煌城及周边城市不时地遭到外族入侵所致.而敦煌的城隍神信仰并不甚流行,原因是敦煌盛行毗沙门天王信仰,毗沙门天王已经代替了城隍神,担当起了护卫敦煌平安的使命,成为敦煌的保护神.  相似文献   
635.
海波 《佛教文化》2009,(2):101-103
临终关怀是在当代人文关怀思潮影响下于西方率先兴起的新事物,是一种以对西方现代医疗体系的反思为理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新型医疗模式。临终关怀以全球癌症发病率的持续升高和世界人口呈老龄化趋势为直接刺激因素而产生,现在这项事业在世界各国正如火如茶地展开,造福了无数家庭和个人。临终关怀自产生至今不到半个世纪,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具体实践,在各方面都有待于完善和成熟。实际上,临终关怀的思想可以上溯到古老的传统文化,在佛教里面我们可以找到和现代临终关怀相媲美的思想和实践。  相似文献   
636.
王妹  程思  李宜伟  李红  张丹丹 《心理学报》2023,(7):1063-1073
为考察安慰剂效应在情绪调节中的脑机制,本研究以社会排斥图片为情绪诱发材料诱发社会疼痛,采用经颅磁刺激技术(transcranialmagneticstimulation,TMS)激活背外侧前额叶(dorsolateralprefrontalcortex,DLPFC),并使用事件相关电位观测TMS对安慰剂下调社会疼痛的影响。实验以“TMS组别”(DLPFC组、控制组)为被试间变量,“安慰剂条件”(安慰剂、非安慰剂)为被试内因素。结果发现, DLPFC组(n=50)比控制组(n=50)在安慰剂条件下报告的负性情绪更弱,反映情绪体验强度的晚正成分的波幅也更低,上述组间差异在非安慰剂条件不显著。结果还表明,DLPFC组比控制组更相信安慰剂的效果,愿意花更多的钱来购买安慰剂。此外相关结果发现,由DLPFC激活导致的安慰剂效应增强可有效降低社交焦虑倾向被试的负性社会情绪。本研究是结合脑调控和脑观测技术探讨安慰剂情绪调节脑机制的首次尝试,研究发现不但揭示了DLPFC在安慰剂调节情绪过程中的重要因果作用,还为临床治疗以情绪失调为主要症状的抑郁焦虑等精神障碍患者提供了脑调控干预的可行性脑靶点。  相似文献   
637.
袁博  王晓萍  尹军  李伟强 《心理学报》2023,(7):1099-1114
基于联结学习理论(associative learning theory),通过3项实验考察了跨情境(公平-信任)的刺激泛化在面孔信任形成中的作用。实验1a和实验1b分别从直接互动和观察学习视角,发现了面孔信任形成中跨情境的刺激泛化效应(stimulus generalization effect),即相比于中等不公平条件,随着被信任者的面孔与先前互动中公平(不公平)分配者面孔相似度的增加,个体对其信任程度逐渐增加(降低);并且这一效应具有不对称性(asymmetry),对不公平分配者面孔的泛化强度高于对公平分配者面孔的泛化强度。采用漂移扩散模型(Drift-Diffusion Modeling,DDM)分析发现,不公平条件下的漂移率v显著小于中等不公平或公平条件下的漂移率v,且大多分布在小于0区间;表明在对与先前互动中不公平分配者面孔相似的陌生面孔进行信任决策时,个体更倾向累积不信任的证据。实验2结果发现,行为意图在刺激泛化效应的产生中起到调节作用;在无意图条件下,上述跨情境的刺激泛化效应消失。上述结果表明,个体采用联结学习机制将不同情境中习得的刺激价值联结泛化到新的互动情境中,进而...  相似文献   
638.
明末清初理学家孙奇逢,面对家国式微、异族入主的困境,遥契孔子通权达变妙境,老而作《易》,求解于天道而终落于人道。他深味易之天人贯通之意涵与现实人生"时遇"之重要,在整体天下意识之下,形成其基于心性学视野下的易学思想。其学说以心性本体论为哲学根基,以从道趋时、进德修业之人生关怀为着落,是对《周易》"时"的哲学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639.
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科尔佐娃发现:大脑皮层的成熟程度随手指运动的刺激强度和时间而加快。由此,她总结出:促进手指的灵活运动是提高大脑两半球皮同能的有效手段。家长应当重视对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有意识地训练孩子拥有一双巧手。  相似文献   
6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