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91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五台山又名清凉山,因是文殊菩萨道场成为闻名遐迩的佛教圣地。五台山自然气候的清凉与文殊菩萨智慧的清凉深度契合。"清凉智慧"沉淀深化成为五台山文殊智慧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内核。清凉智慧导人超脱烦恼,达到彼岸,获得开悟,明心见性,其禅学价值对净化人心、建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2.
趁着年轻     
龙尚勇 《天风》2012,(8):16-18
经文:《传道书》12章1节年轻,是指一个人十几岁至二十几岁之间的季节,这个季节的特点是:身强力壮、充满幻想、暴发力强、记忆力强、可塑性强。因为身强力壮,这个季节是人生财富累积的起点、人生智慧增长的开端。因为充满幻想,这个季节的奋斗,成就人一生的荣耀;这个季节的追求,决定人一生的享受。因为暴发力强,这个季节的训练,培养人一生的能力;  相似文献   
53.
大学生利他动机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大学生利他动机进行调查分析。测量工具为利己性利他动机量表和利他性利他动机量表。被试取自北京5所高校的大学生1920名。结果显示:57.4%的大学生报告高度利己性利他动机。63.2%的大学生报告高度利他性利他动机。性别、独生子女、家庭地点等因素均同大学生利己性利他动机无关。独生子女、家庭地点、学校性质同大学生利他性利他动机有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54.
人们常将"智慧"这个词与孔子、耶稣、所罗门王等传奇性历史人物联系在一起,或者用来评价一些成功人士。但智慧真的与普通人无缘吗?我认为并非如此。"成功"是评判智慧与否的一个参照标准,然而智慧却包含了不同层次。一个人也许达不到现代社会普遍意义上的成功(获得名和利),但也可以因为经验的积累而在某些方面展现出智慧;有一些人具  相似文献   
55.
智慧是个体在其智力与知识的基础上,经由经验与练习习得的一种德才兼备的综合心理素质,包括聪明才智与良好品德两大成份.智慧可分为常规智慧与应变智慧、群体智慧与组织智慧、个人智慧与一般智慧、德慧与物慧等,可用三维智慧量表、自我评估智慧量表以及智慧发展量表等进行测量,并与年龄、性别、文化、教育、人格、思维方式、智力等存在重要关联.今后应该深入探究智慧的概念与结构,拓展其研究方法、测量工具与教育策略以及开展中国化研究.  相似文献   
56.
《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著名的经典之一。简练的五千言,却拥有博大精深的智慧,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不仅如此,《道德经》还因其深邃的思想、独特的思维方式,引起了世界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57.
试论《周易》的原初意义与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首先阐述了考察《周易》价值的方法,然后运用这一方法全面考察了《周易》的原初意义与现代意义。作者认为,《周易》的产生标志着中华民族抽象思维能力的关键性跃迁;《周易》的内容折射着当时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状况,记载着古代先民对于当时复杂的自然、社会和人生问题的特别关注与初步思考;《周易》的人生智慧和行为原则,反映着趋利避害和预见未来的价值取向;《周易》的思维方式汇集着当时的思维工具和认识方法,表达着最初的终极关怀和哲学意识。而《周易》所提供的始源性材料,有助于我们从根源性上来把握中华文化及其当代特点;易学史的演变与发展则为我们更好地把握历史文化发展进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周易》所表达的人生智慧和思维方式对于当今人类把握现实与面向未来也具有极为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8.
围棋中的人生大智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棋是中国文化的精粹,和中国象棋一样都蕴涵着很深的智慧。象棋讲究的是实战,厮杀得痛快淋漓。围棋则含蓄很多,吃掉对方一个子对输赢并没有影响,有时是对方为了取胜故意送给你吃的,围棋讲究的是最后的胜利。所以象棋很像儒家追求的治国平天下的具体谋略,或者兵家的实战计谋;而围棋则像道家,追求无为,但目的是无不为——最后的胜利。下棋多了,对围棋的体会也很多,特别是和人生和事业对比,更是让人受益颇多。  相似文献   
59.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