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40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再论唯物史观与启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唯物史观近年来复又成为学界探讨的重点。其中唯物史观同欧洲思想传统的关系,成为探讨的重要方向。笔者曾发表《唯物史观对启蒙的超越与转化》(见《哲学研究》2008年第6期),对问题作了一些初步探讨。近年来,我们一直在拓展相关研究。①本文结合课题的现当代视域,再作一些探  相似文献   
82.
论习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民族在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已历史性地提出了必须改变旧习惯、树立新风尚、移风易俗、建设新文化的问题。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一个社会的时代精神,总是存在于日常生活的风俗习惯中,并总是通过日常生活的风俗习惯呈现。风俗习惯既是认识一个人、一个民族之文明状况的最简洁明了的窗口,亦是提升个人道德品质、振兴民族精神的最有效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83.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批判思想,实质上是19世纪以来越来越鲜明的世俗化过程中反叛宗教神学的一种极端形式。不能从唯物主义世界观直接推出信仰层面的无神论,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以及唯物史观形成,同时也是对无神论的明确的扬弃。马克思对宗教持激进的批判与否定态度,至于把这样的态度解读为宗教精神的再度复活,其实是引伸开来的思想,同马克思本人的宗教批判思想无关。马克思的宗教批判从宗教产生的经济与政治关系入手展开对宗教及其社会现象的意识形态批判,也是一种宗教社会学。马克思的社会概念以及社会主义,意在通过从哲学到共产主义实践的转变成为无神论时代社会共同体的新的信仰,但涂尔干与韦伯则以不同的的方式证明了现代性社会的信仰及其认同依然是诉诸于宗教理解方式。如何面对现代世界宗教现象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是马克思主义宗教批判思想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84.
人们对以往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正确的、模糊的认识的批判,是引起重新反思马克思理论学说的整体性的直接导因,而决定这一导因出现的,恰恰是人们满足其现实的社会生活需要及其知识结构发展需要的程度和方式的变化。进而言之,当代全球化发展所越来越凸显的解决全  相似文献   
85.
大卫·哈维是一位重要的城市与区域研究的地理学家,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从一定角度看,他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理论平台,将城市空间置于特定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考量,以构建合目的性的空间存在样态为理论宗旨,将城市空间作为资本积累和阶级冲突的集中  相似文献   
86.
马克思恩格斯宗教批判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宗教理论的一部分,一直为学者所关注。目前大部分学者仅从狭义的角度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宗教批判,而在此之外还应存在一种从广义上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宗教批判的方式。梳理这两种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宗教批判的方式与各自的内涵,探寻两种方式的合理性与立意,进而推导出狭义、广义两种理解方式的理论意义,有助于从历时性的角度理解早期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并为丰富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学科性提供理论基础。因此,有必要对马克思恩格斯宗教批判进行狭义与广义的理解区分,以期进一步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87.
冯波 《现代哲学》2020,(5):31-39
马克思与马基雅维里(NiccolòMachiavelli)对待道德的态度是双重的,而不是矛盾的。研究马克思与马基雅维里之间的思想关系,有助于解决卢克斯所提出的、马克思对待道德的矛盾态度问题,有助于理解和反思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特别是葛兰西与阿尔都塞对马基雅维里思想的借用。马基雅维里既批判道德为"对事物的想象",又要求复归"古代的德性"。马克思批判道德为意识形态,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仍具有道德谴责意味。马克思与马基雅维里既批判道德又实现道德,这正是黑格尔"伦理生活"之义。同时,马克思与马基雅维里之间也存在很大的思想差异:第一,他们对伦理生活内容的理解不同,马克思的伦理生活是消除民族差异和消灭阶级的共产主义,马基雅维里的伦理生活是统一的民族国家、为共和国奠定基础的君主国;第二,他们所认为的伦理建构所需的客观条件是不同的,马克思强调经济条件,马基雅维里更加关注政治秩序。  相似文献   
88.
张怡怀 《世界哲学》2022,(5):119-131
胡塞尔基于先验立场将经验的人类学排除在现象学研究的理论谱系之外,然而晚年却返回人类学的问题域重新展开对“人”的反思,并由此自称为“面向现象学人类学”。本文试图表明,与经验人类学不同,奠基于先验人格的世界构造和交互意向关联的现象学人类学则是一门在人与人及世界的关系中被先验构建的普遍人类学。胡塞尔在保证这门人类学先验性的同时,也对其进行实践定向并在时空交汇的世间领域中勾勒出一幅交互依存与无限生成的人类图景。据此,作为一种“先验经验论”的现象学人类学达成了对先验与经验的辩证综合,它不仅是胡塞尔对人之本质与实存进行思考的重要理论贡献,还是先验哲学在面对人的实事时自身的实践诉求。  相似文献   
89.
马克思主义宗教批判理论及其对当代无神论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人们正确认识宗教的发生、发展、消亡,提供了基本的原则与方法。在此过程中,也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若干观点,这些观点让我们认识到:(1)无神论的宣传教育应与宗教发生根源的分析结合起来;(2)无神论的推广应与宗教学研究结合起来;(3)坚持无神论应与坚持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结和起来。  相似文献   
90.
陈联营 《现代哲学》2017,(2):100-107
晚期阿伦特在现象学基础上构建了一种显象世界理论。在对《纯粹理性批判》的解释中,她强调显象概念对康德的重要意义,认为批判哲学在形而上学领域最根本的贡献就是摧毁传统形而上学中感性世界与超感性世界的二分。对康德来说,人类生活的唯一一个现实领域就是显象世界。显象世界是认识活动的对象,同时也是实践发生的场域。而理智世界根本不同于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它只是思想自身构建的世界,运用于感知世界的认识能力及其法则不能运用于理智世界。可以说,阿伦特对康德显象概念的阐释为其政治存在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