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478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7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91.
走进新课程的这几年中,我尽情地体验着新课改给我带来的种种希望与激动,尽情地享受着新课改给我带来的种种感悟与反思。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我是在和新课程,和孩子们一起成长起来的,而这一段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经历,对我来说,无疑是最珍贵的。尤其是新的评价观和评价方式给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相似文献   
192.
东方 《天风》2013,8(8):24-27
亲爱的天父,我的神,感谢你的带领。你的呼召,孩子奉行。感谢你的爱,你的爱总是激励孩子决意一生跟随你。感谢你赐给孩子能力,让我能去服侍,不管做得好与不好,你总是悦纳孩子的侍奉……若不是你,若离了你,我将什么都不是,感谢你赐的恩典,让孩子一生够用……  相似文献   
193.
罗光与牟宗三的先秦儒学观在基本观点上有显著的不同,集中于"宗教人文化"与"形上学之有无"两个问题。这些差异的产生主要是基于两人对先秦儒学中的道德、形上学与信仰之间关系的不同理解。两人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先秦儒学的复杂面貌,其结论各有得失,体现了当代台湾地区儒学研究的多元性特征,对于我们更为充分而深入地把握儒家思想的理论特质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94.
慕道 《天风》2010,(6):53-53
子女是上帝赐给我们的产业,心中对他们的爱非言语可表达,但实际生活中,却常因一些有意无意的言语给孩子带来伤害。最近在网络上看到一篇短文,很受启发,稍作改编,与读者分享。  相似文献   
195.
    
小时候,母亲经常生气地对我说: “你看,XX家的孩子多勤劳,整天帮忙做家务。哪像你,天天惦记着玩。” “你看,XX家的孩子这次考试又拿了第一名,你说人家成绩怎么就那么好,你呢?老是那水平。”  相似文献   
196.
牟宗三依据自己对中国哲学的理解,分析批判了康德的道德哲学,指出康德只有道德的神学,而无道德的形上学。牟宗三的批判基本上没有真正把握康德道德哲学的实质,因而其批判是落空的。由此,也使得我们反思在进行中西哲学比较和融通的工作时,必须本着宽容的哲学心态,依据恰当的立场,来分判中西哲学的特点,从而获得对各自哲学理论实质以及哲学问题的把握。  相似文献   
197.
意雯 《天风》2017,(11):57-57
【中国经济网】最近豆瓣上有个帖子火了,是一位网友吐槽自家10岁的小侄子。孩子学习成绩非常优秀,奥数、围棋、轮滑各种业余爱好也出类拔萃,但他竟说爸妈不配有他这么好的儿子,“同学都用苹果手机,自己只有电话手表”,“成绩再好也没用,父母是穷鬼,有钱比成绩好重要多了”,“生不起二孩偏要生,对两个孩子都不负责”……用一句话总结就是:“我努力优秀,是为了自己能早日脱离无能无知的原生家庭。”  相似文献   
198.
十九世纪初,地处僻隅的五台县,有多达二十一人被选派东渡日本留学,并加入了孙中山先生在东京创立的中国革命同盟会。在辛亥革命运动中,他们都为山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全省发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的革命活动,是值得研究的。  相似文献   
199.
《学海》2015,(5):44-51
本文运用教育人类学"工具连锁反应"理论,通过对北京市一所"在家上学"学堂R学堂的参与观察与深入访谈,探讨了中国式"在家上学"产生的原因是一种反抗与形塑:反抗原有僵化、扭曲,分数至上的教育目标,以及附着在分数至上基础上的以金钱、地位等为衡量标准的成功观和幸福观;要形塑的则是更加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人"自身的教育目标。这种变化是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结果: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变化导致教育目的的改变;目的的改变,必然带来人们行为或活动的变化。"在家上学"是目标改变的结果,同时又可以成为促进新目标形成的原因。对"在家上学"这种新的教育现象的研究有助于促进人们对当前教育的反思。  相似文献   
200.
拒绝上学指学生不是由于家庭贫困或生病,而是由于某种心理、情绪、身体或社会的原因而不去学校的现象。欧美最早进行研究,日本进行了五十多年的研究。该文介绍日本此现象的称呼从“学校恐怖症”、“拒绝上学”到“不去上学”的演变;日本学者从家庭、学校、社会方面对此现象进行的归因;拒绝上学的行为机制,如分离焦虑、情绪障碍、家庭关系不良;还介绍了日本教育部使用的小泉英二的分类。最后提示该现象在我国发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