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61.
创新和创造财富的问题对中国来说至关重要。本文引言回顾了戴维·S.兰德斯(David S.Landes)的观点,即创新文化对欧洲的工业革命至关重要。引言还提到了目前许多中国企业在将发明转化为可行的经济和金融解决方案方面存在的问题,特别强调了《中国2030年报告》(China 2030)中有一整节专门论述了"中国通过技术融合和创新实现增长"。本文的主要部分论述了财富创造中的道德和创新的一般问题。首先,用全球化、可持续性和金融化这三个关键术语简要概括了这个问题的三个相关原因。其次,解释了作为全面概念的财富创造并举例说明了它在某种程度上不同于企业家精神。第三,更具体地从人权和其他伦理规范和价值观来考虑财富创造的伦理维度,这某种程度上不同于从道德想象力来考虑。最后,本文把这些一般性的考虑放在中国背景下,提出了中国如何在财富创造过程中整合道德与创新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62.
雷德鹏 《现代哲学》2006,(3):108-113
该文通过对休谟的“想象”概念的含义、特征和功能等三个方面的分析,论述了他的想象学说的内在张力及其深刻意图——对长期以来极力贬低想象的西方理性主义提出尖锐的批判。  相似文献   
363.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当代艺术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决定其艺术作品生命力的长久与否。毋庸讳言,在文化全球化语境下关于"传统"的视域正在迅速地扩展,中国传统艺术在时间上不断向前延伸,在内容上更是无限丰富,这为今日艺术创造在对传统内容的选择吸收上带来多种可能性。当代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不是取代与被取代的汰变形态。相反,对传统文化的借鉴、挪用和分解,会赋予当代艺术更多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364.
同情是亚当·斯密伦理学的核心概念,但在其定义上仍有争议,表现为两个问题:其一,同情是否是情感;其二,同情是否是情感理解能力。从斯密的文本看,同情是旁观者的情感,来源于想象的处境转换;然而,旁观者在同情过程中不一定会转换为当事人的心理状态,因此,同情不是对情感的理解或理解能力,而是为评价当事人的情感是否具有合宜性提供参照。虽然否定同情是情感理解能力,但这并不代表斯密主张忽视他人的实际情感。相反,同情为有差异的个体情感创造了交流的基础,自我和他人在相互同情中达成一致,这也是道德生活的基础。斯密通过对同情概念的不同诠释,开出了一条不同于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的道德建构之路。澄清同情的含义,不仅有助于理解斯密的理论,也为涉及这一概念的其他研究(如镜像神经元)提供了清晰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365.
生起次第观想通过佛慢的观想,达到自我认同的完满、自我身心感受的完满和自我生存世界的完满,最终修复儿童天生的全能感.其心理意义,在于使人在意识层面形成一个自我感觉完满的人格形象和崭新的人格系统,人生处于一种整体的稳定状态,并为后面圆满次第修行提供扎实可靠的心理基础,但用之不当也会造成病态的偏执和狂妄.其所运用的象征性想象的观想修行只是一种感觉调节方式,并不是佛法的内明性智慧.  相似文献   
366.
<画语录一画章第一>云:"法于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从表现手段看,"一画"不仅仅是中国画技法中所谓的以线造型进行勾勒的一笔而是能够体现"众有之本,万象之根"的总体要求是能够在最高层面体现出中国画美学意蕴的具体而又抽象的表现方法与手段.  相似文献   
367.
文章主要探讨了西方艺术创造观的当代转型问题。首先回顾和批判了现代时期盛行的将艺术视为上帝创世的再现与复写的绝对创造观点。随后,从宇宙进化的立场出发,提出了新型的艺术创造理念。其核心意义在于:艺术家的职责,不是以造物主的身份提出所谓的绝对创造宣言,而应以谦卑的态度,将作品视为内在于进化过程本身的东西,由此在艺术与进化特征之间建立特殊的关联。通过上述思考,文章揭示了东西方艺术观念在当代背景下的融合趋势。  相似文献   
368.
接受主体在解读与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其有目的的个性化的审美需要和审美愿望是依靠创造性思维活动来实观。从“康期坦次学派”尧斯、伊塞尔等人的经典学说到《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的若干论断,再到刘再复的《论文学的主体性》(续篇)等一系列惊世之语,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以创造性思维多与解读与鉴赏对于文学作品的重要意义。如果把文学作品的创作称为“一度创造”,那么,审美鉴赏则是“二度创造”,而“二度创造”就是对“一度创造”进行“同质异形”的再创造,从而满足和实现受体解读的“心理期待”或审美欲望。  相似文献   
369.
370.
读者信箱     
艾洁 《天风》1995,(12):49-49
编辑部同工:主内平安! 最近我们看到1996年的《天风》收订已经开始,知道订价一年要24元。明年怎么会涨到这么高呢?我门想,《天风》作为教会的刊物,是为了牧养主的群羊,订价是不该上涨这么快的,我们一年比一年订不起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