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8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11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基于情绪社会建构理论,运用问卷调查法,通过分析708组配对数据,探讨情绪创造力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情绪创造力对员工创新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创造性角色认同在其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员工情绪创造力与领导激励创造性的交互作用通过员工创造性角色认同为中介,影响员工的创新行为,从而表现出有中介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2.
探寻抑郁症的生物标志可以有效地预防和诊断抑郁。研究通过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及人为二分法比较了不同抑郁倾向个体在基线时的奖赏正波和晚期正电位幅值差异,考察奖赏正波和晚期正电位预测一年后抑郁倾向的有效性。结果发现:抑郁倾向个体对积极刺激的神经反应减弱;奖赏正波和晚期正电位脑电成分均能有效预测抑郁倾向,且二者的联合预测效力优于独立的预测因子。奖赏正波联合晚期正电位可以有效预测个体抑郁倾向,这为抑郁症的生物标志探索提供了一个参考。  相似文献   
63.
回报谨慎对谈判过程和谈判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志学  韩玉兰 《心理学报》2004,36(3):370-377
回报谨慎是人们害怕在人际关系中被他人利用的一种信念。研究考察了回报谨慎对谈判者的动机倾向、谈判行为及谈判结果的影响。184人组成92个两人小组参加了一项模拟商业谈判,谈判前研究者成功地进行了回报谨慎的操纵,谈判结束后,参加谈判的人完成谈判协议和谈判后问卷。研究者假设,低回报谨慎的谈判者比高回报谨慎的谈判者在谈判中更可能持有合作倾向、更多地与谈判对手分享信息,研究者还预测回报谨慎与谈判双方的联合收益以及谈判后对谈判对手的看法都有关系。研究结果支持了上述假设。研究对从事商业谈判的人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64.
本研究采用“你藏我找”范式,将自我受益作为基线条件,通过两个实验分别考察不同自我相关性受益者和不同群体受益者对5~6岁幼儿说谎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1)相比于高自我相关者和低自我相关者受益条件,幼儿更可能为自己的利益而说谎;而相比于低自我相关者受益条件,幼儿更可能为高自我相关者的利益而说谎(实验1);(2)相比于内群体和外群体受益条件,幼儿更可能为自己的利益而说谎;而相比于外群体受益条件,幼儿更可能为内群体的利益而说谎(实验2)。以上结果表明,5~6岁幼儿的说谎行为存在强烈的利己倾向,为自己获得利益而说谎的可能性最大;而5~6岁幼儿的亲社会说谎行为在个体层面存在自我相关性偏好,在群体层面存在内群体偏好。  相似文献   
65.
以轻度负性图片为实验材料,采用自发性和指导性的认知重评策略,结合情绪的主观评定和生理指标,考察认知重评的创造性对负性情绪调节的影响,以及特质焦虑是否在其中起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自评和他评的认知重评创造性与情绪调节有效性呈显著正相关;(2)相比低创造性的认知重评,高创造性的认知重评对负性情绪的调节效果更好,并伴随着适应性的生理反应,皮电和心率显著下降;(3)相比低特质焦虑个体,高特质焦虑个体更容易体验到高负性情绪,但经过认知重评后两者的情绪调节效果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创造性认知重评促进负性情绪调节,特质焦虑在创造性认知重评与负性情绪调节之间不起调节作用。结果支持认知重评的创造性重构理论。  相似文献   
66.
为考察安全感和社会比较倾向在羞怯与攻击之间关系的中介作用,采用大学生羞怯量表、社会比较倾向量表、安全感量表和攻击问卷对543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发现(1)羞怯、攻击和社会比较倾向三者之间呈显著两两正相关,且三者分别与安全感呈显著负相关;(2)羞怯对攻击的直接效应显著;(3)安全感和社会比较倾向在羞怯与攻击关系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7.
社会支配倾向指个体对基于群体产生的等级制度及社会存在不平等现象的偏好程度。高社会支配倾向者认为高能力者应比低能力者获得更多的社会权利与社会资源;低社会支配倾向者认为社会应该按需分配,不存在等级差异。社会支配倾向会对社会阶层、偏见、政治态度、公平等现象的作用产生影响,是这些现象的重要影响因素。今后需要立足于社会支配倾向的本质与社会应用开展整合性研究。  相似文献   
68.
顿悟体验是伴随顿悟问题解决过程的心理和现象学体验,主要包含伴随题解闪现的啊哈体验和因思维定势自动激活而催生的僵局阶段体验。现有研究显示,顿悟体验可能是多类认知与情绪要素构成,兼具认知和情绪加工特性的多维复合体。加工流畅性可部分解释顿悟体验的产生机制,杏仁核、眶额区和脑岛等情绪和奖赏加工的脑区则可能是其脑功能基础。未来须用多元方法从新旧交替视角深化两阶段顿悟体验的研究。  相似文献   
69.
青少年时期是创造性发展的关键阶段,探明青少年创造性发展规律及其神经机制对于培养和激发个体的创新潜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青少年创造性发展及其脑机制的研究进展,分别对青少年创造性思维发展趋势、影响因素及其相应的脑机制展开综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展望。总体而言,青少年时期创造性思维发展呈现出两个波峰(11~13岁,15~16岁)的发展趋势;青少年创造性发展受外部原生家庭教养方式和学校教师激励以及内部情绪动机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较大;前额叶对青少年创造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可能与该脑区涉及执行控制功能有关。针对青少年创造性发展的教育干预以及大脑可塑性可能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而大样本纵向跟踪多模态脑影像数据库的建立可为相关研究提供重要支持。  相似文献   
70.
以89名小学生为被试,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实验设计,考察学思维网络活动对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倾向的影响,以及认知风格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学思维网络活动能有效促进小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创造性倾向的想象力和好奇心的发展;(2)学思维课堂活动和学思维网络活动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倾向具有一致的效果;(3)认知风格在学思维网络活动和学思维课堂活动对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对于场依存学生,学思维网络活动能更大程度地提高其流畅性和独创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