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46篇 |
免费 | 8篇 |
国内免费 | 54篇 |
专业分类
140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43篇 |
2022年 | 46篇 |
2021年 | 18篇 |
2020年 | 36篇 |
2019年 | 22篇 |
2018年 | 37篇 |
2017年 | 24篇 |
2016年 | 34篇 |
2015年 | 38篇 |
2014年 | 217篇 |
2013年 | 51篇 |
2012年 | 69篇 |
2011年 | 83篇 |
2010年 | 59篇 |
2009年 | 87篇 |
2008年 | 67篇 |
2007年 | 46篇 |
2006年 | 51篇 |
2005年 | 41篇 |
2004年 | 72篇 |
2003年 | 51篇 |
2002年 | 65篇 |
2001年 | 62篇 |
2000年 | 37篇 |
1999年 | 14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5篇 |
1992年 | 1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52.
53.
54.
如果把价值观看作是人关于客观事物存在的意义的一种性状说明,那么,对于人本身存在的意义的性状说明,则是价值观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和人类最应该关心的问题。将人格转型作为在整个新世纪中思考和实践的主题,是人类自觉意识和自觉选择的表现。 相似文献
55.
医学与文学的传统及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医学与文学关系的文章习惯以阿波罗开头。文学与医学直到最近才成为医学人文学里的一个新的学术分支 ,但文学与医学的关系至少可追溯到古希腊。本文中 ,我将讨论如何看待医学与文学关系的四种传统方式 :其一 ,疾病的形象 (images) ,即文学中患病、苦难和死亡的主题 ;其二 ,治疗者的形象 ;其三 ,医生—诗人或医生—作家类型 ;其四 ,文学作为一种治疗方法。然后 ,我将简要讨论文学在今日医学教育中的作用并提供一个思辨性的结论。1 传统1 1 患病、苦难和死亡的主题与医学一样 ,文学关涉患病、苦难和死亡这些与人类同样古老的主题… 相似文献
56.
诺贝尔医学奖的教育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志光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0,21(4):61-62
诺贝尔和诺贝尔奖对人类科学产生的深远影响 ,已为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们认可。以至于不再仅仅把诺贝尔奖看作是对科学家的一种奖励 ,而更把它视为一个国家占有科学高峰的象征和具有知识创新能力的标志。诺贝尔及其获奖史对当代科学发展的深刻反映 ,为科学哲学研究提供的丰富素材和大量有待讨论的问题 ,已使外国人开始筹建“诺贝尔学”。但国内目前有关宣传与研究 ,则更多地停留在每年颁奖时的奖项介绍和有关史学角度的探讨 ,与其影响程度和应有之位失之偏颇 ,其中折射出的我国教育方面的问题 ,更被极大地忽视了。我国科学研究冲击诺贝尔奖的… 相似文献
57.
创新和知识经济与促肝细胞生长素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科研工作的核心,是知识经济对知识的根本要求。促肝细胞生长素是治疗肝炎的有效药物,该药物研制成功的关键在于创新。纵观其研制过程的创新思路与实践,将有助于我们更新科研观念,增加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58.
现代复苏的药物应用现状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回顾了复苏药物应用研究的现状,运用创新思维的科学方法对现代复苏药物临床应用研究中的医学和伦理难题进行了理性分析,阐明了理论,逻辑思维,哲学思考对临床实践和医学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9.
高齐云教授新著《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生形态探微》出版后,在广东哲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和好评,荻广东省第六次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现将此书座谈会上的部分发言摘要刊登。 相似文献
60.
写好中国当代哲学史,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科学体系的重要基础。本文初步探讨书写中国当代哲学史的三个问题:一、时代课题与新中国重大哲学争论(讨论)。新中国的时代中心问题,是找出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新中国的九次重大哲学争论(讨论)是这个时代课题的反映。二、当代中国哲学在改革开放前后的联系与区别。大致上有如下两种情况:一是改革开放后讨论的问题,往往在改革开放前已有某些铺垫,改革开放后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达到了新的境界;一是改革开放后讨论的问题,是从反思改革开放前的某些错误开始的,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三个研究领域均有体现。三、当代中国哲学家理论体系的品格,以张岱年、冯契、高清海为例,阐明当代中国哲学家的共同理论品格是:在理论立场上,坚守马克思主义与以创造性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相统一;在理论资源上,马、中、西相会通;在理论构造上,哲学与哲学史相交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