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0篇
  112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109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88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中国道教》2005,(1):6-6
中共中央统战部、全国政协民宗委、国家宗教事务局于2005年2月2日在国家宗教事务局银安殿举行了“在京宗教界人士春节茶话会”。全国性宗教团体领导人和首都宗教界人士欢聚一堂,喜迎新春佳节,畅谈祖国大好形势,我国宗教事务法制建设的重大进展。茶话会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朱维群主持,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叶小文代表中共中央统战部、  相似文献   
32.
《中国道教》2008,(2):9-10
编者按:为贯彻落实<宗教事务条例>的有关规定,按照国家宗教事务局发布的<宗教教职人员备案办法>和<宗教活动场所主要教职任职备案办法>的有关要求,中国道教协会制定了<道教教职人员认定办法>和<道教宫观方丈住持任职离职办法>,经七届二次理事会审议通过.两个<办法>经国家宗教事务局备案后,巳于2008年3月4日公布实施.本刊现予刊登.  相似文献   
33.
全球化和知识化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作为国家综合国力中“软实力”的国民素质。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人类的未来和国家的繁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教育的发展.作为知识、科技和经济发展需要的“内在变量”.教育的先导地位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34.
《学海》2021,(1):5-13
大一统国家的长期维系和不断重建是中国国家韧性最为重要的一个特征。但中国国家韧性的形成并不来自于独特的地理条件,中国反而是自然灾害高发的国度。自然灾害通过对农业生产的威胁而给大一统国家带来了强大的政治压力。国家对自然灾害的应对措施统称为荒政。中国历代王朝都极为重视荒政。成功的备荒救灾不仅以大一统国家为前提,荒政也是中国国家韧性的塑造机制。荒政实践作为国家提供的公共物品,强化了王朝国家的资源调动能力,推进了国家官僚组织建设,规避了中央政府基层控制权的旁落,巩固了普通民众对大一统国家的政治支持。荒政还为大一统国家的重建提供了心理基础、历史共识、制度遗产和基础设施。从与自然灾害的对抗中形成的国家韧性仍然影响着当代中国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35.
意识形态与国家治理绩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海》2018,(2):72-81
国家治理绩效的高低究竟与意识形态有没有关系、有多大关系,是一个需要探析的问题。人们没有理由断言意识形态直接决定国家治理绩效,但意识形态对国家治理绩效的影响又不容低估。经验表明:当意识形态悸动的时候,国家治理绩效的起伏波动较为明显;而意识形态让位给国家治理的实际问题时,国家治理绩效明显高企。在两者的关联性上讲,中立性国家最有利于提升一个国家的治理绩效,当一个国家在国家治理的过程中秉持问题导向,这个国家的治理绩效才不会大起大伏,保有较为稳定的国家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36.
《学海》2019,(2)
我国机构改革内含着深刻的现代国家建设的意蕴。现代国家建设的核心议题,是如何打造一个有为且有限的政府,其中有为指向国家能力建设,有限指向国家权力的结构性配置。新中国在推进现代国家建设的前30年里,交织着革命逻辑和理性逻辑的张力,且革命逻辑占有压倒性的优势。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是重返理性逻辑的必然结果,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冲破原有体制的束缚。政治体制改革化约为行政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落实为机构改革,机构改革承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任,构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内在逻辑。以机构改革为载体,优化政治权力的内部配置,建设党政体制下的中国行政国家;厘清国家与市场的边界,建设中国监管国家;以央地关系的调整来理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建设中国税收国家,这三者综合起来,构成了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基本维度。  相似文献   
37.
华生 《天风》1994,(5):29-30
《天风》编辑部提出“把治理教会的重点放在‘民主办教’上”。“民主办教”确是“完善当地机构、制度”,克服某些领导人独断专行等弊端的有效途径。但治理好教会的“民主”该是怎样的“民主”?很值得我们思考、探讨。 世间的民主是指“人民住政治上享有的自由发表意见、参与国家政权管理等的权利”,这是纯粹人意的民主。但教会的民主应当是众弟兄姊妹对神的教会的责任心,参与事工的意识和权利。如果民主中掺有私欲成分,则其意见的正确性就有问题。  相似文献   
38.
宗教是历史的产物,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它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而且也有一套思想理论、教会组织、教仪教规、崇拜神灵和历史传承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对待宗教?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名衍丰教授根据列宁关于宗教的精辟论述,深刻指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仍然要紧紧围绕署革命的基本任务来确立我们对待宗教的态度和政策。其基本态度是既要承认宗教的合法存在,又要同宗教偏见最深刻的根源——“穷困和愚昧”作斗争。其基本政策是宗教信仰自由,即任何公民都有信仰任何宗教的自由,或不信仰任何宗教的自由,且不允许因宗教信仰而产生权利不等的现象。  相似文献   
39.
桑德尔和罗尔斯在正义与善问题上的激烈争论,本质上是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的争论。罗尔斯从正义原则是独立于人们的各种善观念、善目的的角度论证正义优先于和决定人们的善观念、共同善目的,而桑德尔则通过批评罗尔斯所预设的自我观的个人主义性质,提出了截然相反的观点。双方的理论代表了国家治理原则研究的两种基本路径。对人类社会中的理性、利益、规律的一般关系和历史运动进行深入分析,是正确研究正义与善之间关系的更加合理的思路,这也正是对双方理论进行批判式融合的可能性所在,因而也是国家治理原则研究的第三条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40.
《法音》2015,(6):59-60
第二届中国—东南亚民间高端对话会5月31日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来自中国及印尼、文莱、新加坡、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缅甸、泰国、东帝汶等11个东南亚国家的200余名代表出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发表了题为《宗教对话与海上丝路》的讲话,他表示,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下,人类社会日益成为相互联系、彼此依存的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