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0篇
  免费   113篇
  国内免费   460篇
  123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葛耀君  李海 《心理科学进展》2021,29(11):2073-2082
基于拓展思维的社会互动主义视角, 采用流行病学研究思路, 记忆的形成与维护构成了集体记忆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相关研究一方面以“对话”为研究语境, 系统阐释了集体记忆形成中的社会传染、检索诱发遗忘、共享现实和网络聚合等心理机制; 另一方面, 聚焦于既存的记忆, 阐释了集体记忆有效性的心理原则, 同时, 记忆的身份关联性得到了确证。集体记忆心理学研究仍需拓展视野, 加强对文化记忆的有效性研究, 密切关注媒介技术变革引发的记忆变化, 积极推进本土化研究。  相似文献   
22.
汶川地震9.5年后,对汶川县和都江堰市767名中学生进行调查,考察惩罚敏感性和孤独感在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和网络成瘾症状之间的多重中介作用及性别差异。结果发现:(1)PTSD症状正向预测网络成瘾症状,并分别通过惩罚敏感性、孤独感的单独中介作用及两者的链式中介作用显著预测网络成瘾症状;(2)女性的PTSD症状显著正向预测网络成瘾症状,并分别通过惩罚敏感性和孤独感间接影响网络成瘾症状;男性的网络成瘾症状仅被PTSD症状正向预测。  相似文献   
23.
大多数人在其一生中都会经历创伤事件,但只有少数人会发展成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焦虑障碍的易感性和保护因素成为一个重要议题。基于恐惧记忆习得与消退模型的研究发现女性个体表现出“易习得、难消退”的特点。在恐惧相关脑区的脑生理结构、功能/结构连接性、以及大脑可塑性的性别差异可能是该特征的根本原因。性激素作为一种焦虑障碍的保护因素,可以调节这种性别差异,这种调节效应可能是通过影响大脑结构形态(如神经细胞的形态和数量)、调控与记忆相关基因的表达(如HDAC4)而实现的。雌性激素水平的不稳定性可能是女性易感焦虑障碍的重要原因。未来对性别差异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推进个性化医疗。  相似文献   
24.
为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及其各个症状簇对震后青少年自杀意念的影响,并检验安全感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采用创伤暴露程度问卷、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儿童版、DSM-5的PTSD症状核查表、安全感量表和儿童行为问题核查表对汶川地震8.5年后的1136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PTSD、负性认知和情绪改变症状、警觉性增高症状分别正向预测自杀意念,侵入性症状和回避性症状对自杀意念的预测作用不显著;安全感在侵入性症状、负性认知和情绪改变症状、警觉性增高症状、PTSD与自杀意念之间起负向调节作用,在回避性症状与自杀意念之间不起调节作用。这表明PTSD各症状簇对震后青少年自杀意念的预测作用不同,且安全感在其中发挥的调节作用也不同。  相似文献   
25.
公安民警常常身临应激和危险情境中,是创伤事件的易感人群,但其创伤后应激症状对执行功能的影响研究尚且缺乏。已有研究发现,具有创伤后应激症状的个体的执行功能存在缺陷,表现在对冲突信息的抑制能力受损以及对创伤相关信息的注意偏向和情绪唤起。本研究以公安民警为实验组被试,据其创伤后应激症状分为高低两组,在校大学生为对照组被试,采用Stroop范式探究创伤后应激症状对公安民警“冷”、“热”执行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具有创伤后应激症状的公安民警在“冷”、“热”执行功能上不存在缺陷,但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创伤后应激症状的影响。启示对具有创伤后应激症状的公安民警进行干预时,应关注其症状的严重程度,在“热”执行功能上寻求更有效的干预方式。  相似文献   
26.
当数据成为记忆的一种样式,且以一种更为本源的形式进入到记忆的产生与构成之中时,记忆伦理的探究就必然与数据相关联。这种关联性不仅表现为数据作为一种技术对记忆伦理所产生的影响,也表现为数据的伦理属性与记忆伦理之间的羁绊以及数据相关的伦理问题与记忆伦理之间的羁绊。这些影响与羁绊正是记忆伦理的新面相。从技术伦理学的视角看,当其介入记忆时,会引发一些记忆伦理问题,同时也会解决一些记忆伦理问题;从记忆伦理学的视角来看,记忆与技术的深度关联使得对记忆伦理的考察必将技术纳入其中。  相似文献   
27.
吴晓荣 《应用心理学》2001,7(1):53-56,36
本文介绍了一种最新研制的适用于师范类大专院校教育及心理专业的心理学实验教学装置"带状记忆仪".  相似文献   
28.
FOK判断产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沈大为  韩凯 《心理科学》1999,22(2):156-159
1引言FOK(FeelingofKnowing)判断是元记忆监测性判断中最重要的形式,最具有代表性,也是目前研究得最多的一种监测性判断。FOK判断的经典定义是:相信某信息能从记忆中提取出来,但现在又提取不出来,此状态即为FOK。对FOK的现代研究始于...  相似文献   
29.
关联效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建政  杨治良 《心理科学》1999,22(4):310-313
对汉语双字词的关联效应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发现:语义关联效应显著,而语音关联效应则不存在。被试对各词再认判断确信程度和使用频率判断的模糊统计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模糊痕迹理论的概括性表征、细节性表征和梗概抽取等观点,并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记忆归因理论。  相似文献   
30.
孟迎芳 《心理学报》2012,44(1):30-39
记忆包括编码和提取两个重要阶段, 以往研究多关注内隐和外显记忆在提取阶段的脑机制分离, 那二者在编码阶段的脑机制是否不同?为探讨这个问题, 该实验采用两阶段的迫选再认方式, 把学习项目区分成三类:随后被选择且告知为见过的项目(记住), 随后被选择但告知为猜测的项目 (启动)以及随后未被选择的项目(忘记)。结果表明, 从200 ms开始的颞区负走向Dm效应为内隐记忆(启动vs忘记)所特有, 反映了对刺激的知觉加工过程, 400~500 ms前额区正走向的Dm效应为外显记忆(记住vs忘记)所特有, 反映了对刺激的精细加工过程, 而200~300 ms中央区及600 ms开始的顶区负走向的Dm效应为两种记忆类型所共有, 它们分别反映了对刺激的注意状态以及把编码后的刺激信息登记进相应记忆系统的过程。因此,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在编码阶段的脑机制既存在着分离, 也存在着重叠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