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3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69篇
  39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51.

关于董奉的传世资料非常缺乏,仅有葛洪为其撰写的一篇传记,即《神仙传•董奉》。该传记将董奉的生平事迹和行医经历凝练成一个个精彩的神异故事。从民间、官方和文人三个传播维度来看,神异故事将董奉塑造成具有神奇医术又济世救人的道医,满足了百姓对于医疗、禳灾、长生等方面诉求;成为了官方宣传的文献来源和叙事底本,并随时代和地区的变化显示出适应性;为文人创作提供了艺术资源和养料,丰富和完善了中国文人的内心世界。正是依靠这些神异故事,借助多层面传播,确立了董奉作为杏林始祖的权威形象,使他成为中医史上极其特殊的个案。

  相似文献   
252.

首先,以叙事学、人类学、叙事医学三个学科领域的界定与分析来厘清叙事概念。其次,在此基础上指出叙事医学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医学教育与临床实践适应性不同、平行病历工具的运用不宜脱离临床情境、对反思性写作进行反思、对叙事走进医学的质疑与反思等。最后,提出中国叙事医学高质量发展的可能路径:叙事病历研究构成临床实践落地的重要起点、构建中国主体的叙事医学教育框架、跨学科多向度的综合实践意义重大等。

  相似文献   
253.

基于对生物医学的批判,疾病叙事转向抓住第一人称的痛苦体验,是为病人赋权的主体性回归过程,成为一种批判性与补充性研究方法。叙事医学促使医务人员达成共情,深入理解病人的生理与社会苦痛,创造医患对话空间。然而,这些叙事局限于医患之间普适性单向互动表达。微型民族志作为叙事医学新范式,是资料收集、赋权、共情、治疗为一体的研究范式,将阿尔茨海默病老人的主体性互动研究作为微型民族志的典型案例,为完善中国叙事医学理论与方法带来更多启示。

  相似文献   
254.

通过阐释遗传代谢病门诊医患沟通中患儿家长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层面的不同需求,将叙事医学融入日常的诊疗活动中,提出叙事医学在遗传代谢病门诊的实践路径:医生通过倾听实现关注,再现患儿母亲的疾病体验,反思自我医疗行为,共享诊疗信息,建立互信关系,让医学人文渗透到遗传代谢病的临床决策中,让医患之间达成一种平等的伙伴关系,最终提升临床决策质量。另外,还需要进一步通过细读提高叙事意识,建立符合科室实际的患儿家长叙事服务中心等做法,在实践中强化叙事技能,提升医生的叙事医学素养。

  相似文献   
255.

近年来,医学史叙事的多元化探索正在逐渐成型。癔病,一个古老的疾病,如今已不再是研究热点。对癔病进行了多维的历史叙事,还原了19世纪癔病研究的热络情境,引出癔病命名的荒诞性,诊疗与干预的或然性,折射出精神分析学说的兴衰,透过当代影像叙事凸显了社会文化对癔病的重审,例举了它不同于传统的歇斯底里表现的新类型、新境遇,展现了叙事医学对于癔病本质认知的新视界,缘此揭示出疾病与疾苦、正常与异常等哲学范畴的永恒思辨。

  相似文献   
256.

为了解国内外助人者替代性创伤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运用可视化软件VOSviewer对Web of Science、知网、万方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收录的相关文献进行信息挖掘与梳理。结果显示,当前国内外热点主题多聚焦于替代性创伤的影响因素、干预机制及各类助人者的替代性创伤,新冠疫情下助人者的替代性创伤是国内外近期共有的研究前沿。国外替代性创伤研究起步早,研究对象覆盖广泛,研究方法多元化,注重对替代性创伤的概念、机制,助人者替代性创伤体验等进行研究。而国内相关研究数量较少,重点关注特定情境下助人者的替代性创伤。

  相似文献   
257.
通过在海南医学院开展一项试点性的短期叙事医学课程,探究此类叙事医学课程对于医学生叙事能力的影响以及课程本身的有效性。探究结果显示,该课程项目对于医学生叙事能力无显著影响。通过统计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角度,对结果进行了讨论和分析,归纳出课程本身存在的样本量、课程时间、量表等多种局限性;同时,也对课程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为未来叙事医学课程设计和研究提供参考经验。  相似文献   
258.
基于现象学取向的心理学研究,将生命故事呈现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聚焦个体叙事的微观心理,为维护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一线医护个体的身心健康与预防应激障碍提供参考框架。使用叙事心理学“部分—内容”分析方法,在新冠疫情期间援鄂抗疫护士的日记中,选择高心理弹性叙事的典型个案进行研究,发现应对身心压力的心理弹性的动态过程:一线环境的5种压力源引发个体产生5种身心负性反应,由外部环境、个体内部及二者互动的3个维度、13个类别、29个弹性因子共同提供保护。援鄂护士心理弹性具有三维度结构,以及回避、问题中心、情绪中心、文化4种组合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59.
罗琼  蒋述卓 《学海》2006,(5):167-171
中国当代先锋作家有自己独特的叙事时间观,他们通过控制“叙事节奏”,使叙事进程变得缓慢;通过独特的“叙述时序”,表现现代世界的无序,及生活的不完整和不确定;通过“重复叙事”使叙述充满无限可能性。  相似文献   
260.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双重表征理论及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双重表征理论认为创伤引起了可回忆的言语记忆和可回忆的情境记忆两类记忆。这两类记忆能够解释PTSD,比如再现创伤和情绪加工。创伤的情绪加工可能合出现成功完成、慢性加工和过早抑制加工三个结果。最后本文讨论了该理论在研究设计、临床实践和解释实验数据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