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6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成瘾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杨波  秦启文 《心理科学》2005,28(1):32-35,31
成瘾的易感因素和维持因素是一个复杂的因果网络系统.有三种研究取向。生物学取向综述了成瘾的脑机制和遗传基因观。心理学模式主要介绍成瘾人格的研究现状,以及成瘾的强化观。社会因素则阐述了创伤性事件、父母及同伴压力对成瘾的影响。本文支持三个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了成瘾行为的发生,以期从成瘾易感和维持因素的探析上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型(BPS)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2.
自传体叙事中的自我欺骗是一种从个体内角度理解的自我欺骗,是无人际压力情况下个体自我建构过程中所使用的一种认同策略。这种自我欺骗发生在自传体叙事过程中,个体通过叙事语言拉开"新我"和"旧我"的叙事距离,建立新的目标追求并实现,最终构建新的叙事认同。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在维持正性自我概念的动机驱动下,采用有偏差的信息加工方式叙述自我故事,满足情绪体验与情绪评价一致性的需要,进而影响个体的自我意识,引发自我改变。未来研究可以探讨自传体叙事中自我欺骗在临床中的行为表现与治疗策略,考察其认知神经机制,并探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自我欺骗的特点与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3.
本研究将"童年创伤"定义为"个体14岁以前所经历的,站在主体的角度主观感受到的创伤性事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30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通过定量加定性的方式探索了童年创伤与抑郁之间的关系。相关分析表明:主观童年创伤症状、外向性、抗挫折能力、抑郁之间两两显著相关;结构方程模型表明:主观童年创伤症状通过外向性、抗挫折能力完全、多重中介作用间接预测抑郁。本研究结果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对大学生抑郁问题的预防和干预工作提供重要的借鉴依据。  相似文献   
204.
关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的心理援助热线咨询师由共情带来的消极和积极影响及机制, 并探究从消极影响转变为积极成长的内在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以国内疫情期间, 776名在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平台上工作的咨询师(平均年龄42.57岁, 平均咨询经验12.44年)为研究对象, 使用问卷法测量热线心理咨询师的共情、正念、寻求意义、继发性创伤应激(Secondary Traumatic Stress, STS)和替代性创伤后成长(Vicarious Posttraumatic Growth, VPTG)。采用潜变量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 结果发现:(1)咨询师的共情正向预测STS和VPTG; (2) 正念在共情和STS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寻求意义在共情和VPTG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3) 共情还可以分别通过STS、STS-寻求意义、正念-STS、正念-STS-寻求意义的中介路径对VPTG起正向预测作用。该结果提示要辩证看待共情带来的消极和积极影响, 关注从消极反应到积极成长的转变, 这不仅能够深化共情及其影响的理论, 还能为相关研究应用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205.
对威胁刺激的注意偏向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个体的一种表现。近年来, 研究者利用眼动技术探讨了注意偏向的加工特点及其内在机制。尽管针对是否存在注意定向加速、注意解除困难或注意回避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 但都试图为验证如警戒-回避模型、注意保持模型等提供眼动证据。未来研究在记录PTSD个体注视模式时, 不仅需要从多个维度构建、整合PTSD个体的眼动模型, 也要结合多种技术从多模态角度共同考察PTSD个体的威胁信息注意偏向机制。  相似文献   
206.
笔者亲身经历了“5·12”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中救治地震伤员的医疗工作,结合相关的创伤性截肢的一些经验和一些感悟,初步分析了地震伤员的创伤性截肢的特点、原因以及创面处理的一些措施和原则,以期与同道共同探讨类似突发性、群发性伤害事件中更加有效的救治措施。  相似文献   
207.
创伤截肢后的假肢康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12汶川地震使当地许多伤员肢体残缺,对伤者的生理和心理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帮助这些伤员尽快走出阴影,使他们在灾后能够最大程度的身心康复,重新回归社会,假肢的装配和使用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为了使假肢能够更好地替代残缺肢体的功能,应当从截肢前着手,包括患者截肢平面的选择、残端的正确处理。术后早期对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指导,防止畸形发生,尽可能早地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选配合适的假肢,并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和维护假肢,使其能够成功地回归社会,增强截肢者生活的信心。  相似文献   
208.
创伤性截肢术后并发症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因创伤或创伤后并发症行截肢手术的数量仍然比较多。限于手术时的客观和主观条件,截肢术后并发症并不少见,成为妨碍残肢功能康复的一个重要原因。手术后并发症主要有残端出血、感染、皮肤坏死、深静脉血栓、继发性骨筋膜室综合征,以及残肢疼痛、幻肢痛等,常常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和后续治疗的进行,需要认真对待和处理。  相似文献   
209.
惠栋在易学研究中采用了一些"逻辑化"的研究方法,虽不是严格逻辑学意义上的,但与传统方法相比,逻辑性确实要强烈一些.这些方法主要包括"逻辑化"的叙事方式、"概念化"的注解方式、"归纳化"的研究方式、"演绎化"的推理方式和"语法化"的分析方式.尽管如此,惠栋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中国传统的经验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10.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由高情绪刺激引起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闯入、闪回、病理性重复体验、持续性警觉性增高和回避等症状严重损害其认知功能。PTSD患者记忆形成了情绪网络。情绪记忆具有强烈、持久的特点, 在记忆中具有优势地位。回顾PTSD患者情绪记忆优势的行为及脑成像研究发现, PTSD患者情绪记忆优势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 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这些影响因素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