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6篇
  免费   133篇
  国内免费   28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51.
网络成瘾与吸烟、饮酒等物质成瘾具有许多相似性,因此也可能存在类似的认知偏向和神经机制。本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通过点探测范式研究网络游戏过度使用者的注意偏向问题。结果显示:(1)与一般使用者相比,网络游戏过度使用者存在明显的注意偏向;(2)游戏图片对网络游戏过度使用者诱发的P2的振幅小于一般使用者;(3)网络游戏过度使用者对游戏图片位置上出现的探测点的加工(P1)较早。结果提示,网络游戏过度使用者的注意偏向存在特定的脑电模式。  相似文献   
752.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动物模型及其神经生物学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个体由于经历对生命具有威胁的事件或严重的创伤,导致症状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研究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主要动物模型为条件性恐惧和应激敏感化模型。研究表明,创伤后应激障碍中长时程留存的恐惧性记忆、高唤醒等症状与大脑杏仁核、内侧前额叶皮层和海马三个脑区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负反馈功能增强密切相关。其中杏仁核活动增强是条件性恐惧记忆获得、保持和表达的关键神经基础。内侧前额叶皮层对杏仁核的去抑制及海马向杏仁核传递的威胁性环境信息,促进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出现。在经历创伤应激后糖皮质激素受体的上调及多巴胺活动的增强是创伤后应激障碍产生的主要神经基础。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药物治疗研究证明多巴胺D2受体在改善患者症状中的作用比较重要,但仍需作更深入的探索  相似文献   
753.
汉英语言内及语言间重复启动效应的ERP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6名母语为汉语的被试参加了一个混合语言的语义判断任务,关键词用汉语和英语呈现,然后重复这些词(语言内或者语言间)。比较词汇第一次呈现、语言内和语言间重复产生的N400波幅的差异发现:汉语和英语的语言内重复启动效应差异不显著,而两种方向的语言间重复启动效应存在不对称性,从英语到汉语的重复启动效应显著大于从汉语到英语的重复启动效应,这与双语表征的非对称模型不尽一致。  相似文献   
754.
锚定判断中的心理刻度效应:来自ERP的证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曲琛  周立明  罗跃嘉 《心理学报》2008,40(6):681-692
当前主要有两种理论解释锚定效应的发生机制:锚定调整启发模型和选择通达模型。同样,锚值可能是自发产生的,也可能是外部提供的。本研究用两个ERP实验分别探讨了不同精细程度的心理刻度对自发锚定加工和外部锚定加工的影响。结果表明,只有在自发锚引起的锚定加工中才出现心理刻度效应:在目标呈现后250~800ms之间,精细心理刻度比粗糙心理刻度诱发一个更大的波形正走向,支持锚定调整启发模型。在外部锚引起的锚定加工中,没有出现心理刻度效应,却出现了一个与通达有关的N300成分,支持选择通达加工模型。总的结果支持了锚定加工的双重属性:锚定判断是主动调整还是选择通达取决于不同的情境  相似文献   
755.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脑机制分离:面孔再认的ERP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该研究采用“学习-再认”实验范式探讨面孔领域的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之间的关系。学习阶段采用选择性注意任务,让被试加工面孔上的字来控制对面孔的加工水平,再认阶段采用新旧判断,分析再认出旧面孔与新面孔(外显记忆),以及未再认旧面孔与新面孔(内隐记忆)的ERPs差异。结果表明,在单一的再认过程中,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脑机制产生了分离,外显记忆从刺激后400ms开始,主要表现在前额区和额区,而内隐记忆主要表现在刺激后300~500ms的中央区和顶区。该结果与以往在词领域研究中得到的结果极为类似,表明两种记忆类型在各个刺激领域之间存在着共同性  相似文献   
756.
不同认知方式中小学生的前瞻记忆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反义词—非反义词判断为进行中任务,探讨了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场独立、场依存型各60名学生的前瞻记忆完成情况。结果表明,场独立学生的前瞻记忆成绩明显好于场依存者;小学、初中、高中各年龄组学生的前瞻记忆成绩无明显差异;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成绩明显好于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  相似文献   
757.
创伤性分离症状及其认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创伤性分离是具有心理创伤经历的人常表现出来的典型症状,它包括记忆缺失、幻听、人格解体等,它主要表现在分离性障碍中,在其他精神疾病中也常见,如创伤后应激障碍、精神分裂症等。该文阐释了创伤性心理、创伤性分离的基本概念,介绍了创伤性分离症状的几种理论:人格结构性分离理论,背叛创伤性理论,回避加工假设与警戒-回避假说等。其中人格结构性分离理论主要是以临床治疗为取向,采用EMDR技术,侧重于研究创伤性分离对人格结构产生的影响;而背叛创伤性理论,回避编码假说以及警戒-回避假说是通过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范式,探讨创伤性分离的症状与记忆。通过对几种理论的比较分析。发现后三种认知理论对创伤性分离症状的解释主要侧重于三个方面,一“是否存在回避警戒”,二“是否存在回避加工”,三“是否存在回避记忆”,而关于这几方面问题发生的条件,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758.
内疚和羞耻的关系——来自反事实思维的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情境模拟法从反事实思维的角度探讨内疚与羞耻的关系.并比较了大学生和青少年罪犯反事实思维与内疚和羞耻关系方面的特点.结果表明:(1)研究结果部分支持"内疚事件和羞耻事件"假设,但不支持Lewis提出的"自我和行为"假设,甚至与该假设相反;(2)大学生和青少年罪犯反事实思维与内疚和羞耻的关系具有某些方面的一致性.但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大学生自我导向的反事实思维与内疚感有更为密切的联系,而青少年罪犯行为导向的反事实思维与羞耻感有更为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759.
本研究探讨了不同案件类型、不同性别及给予不同的事件后信息对目击证言的影响,征集了男女大学生被试101名,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以主体信息的记忆成绩为因变量,性别、案件类型和事件后信息为白变量,得出案件类型主效应显著,事件后信息的主效应显著,性别主效应以及各因素的交互作用都不显著;(2)以情境信息的记忆成绩为因变量,性别、案件类型和事件后信息为自变量,得出事件后信息主效应显著,案件类型和事件后信息之间交互作用效应显著;(3)不同性别、接受不同案件信息的被试对不同信息记忆的确信程度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760.
5·12地震灾民安全感与PTSD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地震灾民安全感状况进行调查并探讨其与PTSD的关系。方法:使用自编地震灾民安全感问卷(Perceived Security Questionnaire for Earthquake Victims, PSQ-EV)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筛查量表平时版(PTSD Checklist Civilian Version, PCL-C),在震后一个月时对德阳、绵竹和什邡等地290名灾民进行测查。结果:安全感问卷的三个维度: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和确定控制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安全需要维度上,不同年龄段存在显著差异;ƒ安全需要和确定控制感与PTSD 回归显著。结论:地震灾民在灾后安全需要的满足程度偏低;灾民安全感与创伤后应激反应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