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5篇
  免费   133篇
  国内免费   28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情境模型时间维度研究是目前文本阅读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范式和技术手段证明了时间维度在情境模型建构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在这方面也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文章从理论观点和实证研究两方面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并对未来研究发展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2.
王霞  于春玲  刘成斌 《心理学报》2012,44(6):807-817
通过考察解释水平, 诠释时间间隔和未来事件效价的双向关系。结果发现:时间间隔会影响人们对未来事件效价的感知, 高解释水平事件在长时间间隔后发生的感知效价更好, 而低解释水平事件在短时间间隔后发生的感知效价更好(研究1); 同时, 未来事件效价也会反向影响人们对时间间隔的感知, 相对于未来发生的正效价事件, 负效价事件的感知时间间隔更短(研究2)。无论是时间间隔对未来事件感知效价的影响, 还是未来事件效价对感知时间间隔的影响, 解释水平均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3.
结合经典的自传体记忆测验(AMT)和反转-自传体记忆测验(AMT-R)探究创伤青少年自传体记忆具体性减少的原因。首先通过创伤事件终身经历问卷-学生版(LIET-S)和创伤后症状自评量表(CROPS)对630名青少年进行筛查, 然后结合访谈, 并采用儿童事件冲击量表-修订版(CRIES)测量创伤程度, 最终选取有创伤后症状的青少年63名, 分为高创伤组和低创伤组, 另无创伤经历的青少年30名作为控制组。三组被试均参加AMT和AMT-R实验。结果发现, 在AMT中, 创伤青少年表现出自传体记忆具体性减少的特点, 且创伤后症状越严重, 具体性减少越明显; 在AMT-R中, 创伤青少年提取的具体记忆数量与控制组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 创伤青少年自传体记忆具体性的减少是情感调节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4.
记录14名正常成人完成四种空间推理及一种基线任务(记忆任务)时的事件相关电位,对空间推理的脑电活动情况进行考察。研究结果表明,在200ms-900ms窗口,推理任务比基线任务诱发更大的正成分。对不同推理任务的比较表明,具体与抽象材料的单模型推理诱发相似的波形;单模型与有效的双模型任务诱发的ERP成分明显不同,在300ms-600ms窗口,后者比前者诱发更大的正波;在200-600ms时间窗口,存在有效结论与无有效结论的双模型问题也诱发明显不同的ERP波形。研究的结果表明,推理与记忆涉及不同的加工要求,推理需要整合前提的信息,而记忆只需要储存前提信息。在解决双模型推理问题时,从200ms开始,被试就对刺激材料进行初步的加工与判断,随后对双模型问题采用有注解的单模型加工策略。另外,不同材料的空间推理任务之间的波形较为一致,表明视觉表象并未明显影响空间推理过程。  相似文献   
105.
汶川地震后青少年的心理反应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本文作者及其团队对汶川地震后青少年的心理反应进行了为期6年的研究,以期为震后青少年的心理恢复和发展提供帮助。本文主要介绍了6年来本团队在创伤后心理反应的理论分析、青少年创伤后心理反应的状况及其相互关系、影响因素及其机制、干预策略等方面所进行的探索,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创伤后青少年主要的心理反应及其研究的理论基础,概括了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和创伤后成长的状况及其发展趋势,深入分析了影响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创伤后成长的影响机制,提出了针对创伤后青少年的心理干预策略,并探究了未来研究需要关注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6.
本文以追踪研究的方式, 在汶川地震后3.5年、4.5年和5.5年三个时间点, 采用反刍问卷、创伤后应激障碍问卷和创伤后成长问卷对汶川地震后245名中学生进行调查。通过建立交叉滞后模型, 考察主动反刍、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创伤后成长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发现, 震后3.5~5.5年间, 创伤后应激障碍对主动反刍具有跨时间点的正向预测作用, 主动反刍对创伤后应激障碍跨时间点的预测作用不显著;主动反刍与创伤后成长之间存在跨时间点的相互正向预测关系;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创伤后成长之间跨时间点的直接预测作用不显著, 但震后3.5年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可以通过震后4.5年的主动反刍间接地正向预测震后5.5年的创伤后成长;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创伤后成长的横断关系随着时间历程的变化而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07.
过度泛化现象是区分普通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的重要指标。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患者在创伤事件后会出现非适应性的泛化。现有研究结果表明非适应性泛化(maladaptive generalization)可能是PTSD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但也有研究支持PTSD是导致了泛化从适应性向非适应性化转变的原因。虽然泛化现象的变化与PTSD症状的发展有相同趋势, 且具有共同的生理基础:记忆相关神经结构, 但二者之间的关系尚无明确定论。阐明PTSD与非适应性泛化之间的关系对PTSD的预测、诊断和治疗均有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8.
采用以中国文化为背景编制的“中国自然灾难幸存者创伤后应激反应量表(CPI)”, 对芦山地震灾区某大学1057名学生进行测试, 考察CPI在地震后大学生人群的应用, 并探讨PTSD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 性别、主观害怕体验和D型人格等因素能够预测PTSD症状的发生。CPI在地震受灾的大学生群体中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可用于PTSD症状严重程度的评估。  相似文献   
109.
严进  吴英杰  姜琦 《心理科学》2015,(2):457-462
行为事件的履历资料评估能有效克服传统履历数据构思效度弱、情景限制多等问题。本研究结合某通信企业招聘工作,选取250名应聘者数据,结合关键事件法,通过对履历事件的行为锚定来评估应聘者的胜任特征。研究在多重比较行为履历资料、履历表数据、认知能力等多个指标组合对录用结果预测的回归模型基础上,检验新增指标的预测效度。结果表明,行为事件的履历资料评估具有效标关联效度,与其他工具组合使用时具有增量效度。  相似文献   
110.
情境事件、关系取向与人际关系满意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菊  佐斌 《心理学探新》2008,28(3):88-92
该文采用问卷方法探讨了情境事件、情绪和关系取向与人际关系满意感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年龄、性别和职业均影响着人们对关系满意感两个维度的评价。消极事件直接影响个体对关系不满意维和满意维的评价,导致个体的不满意感产生,而积极事件则只能通过情绪间接的影响着个体对关系的评价。关系缘分观能够解释人际关系满意感。结论:情境事件和关系取向均影响着人们对自身人际关系满意感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