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1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221篇
  105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84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51.
心理咨询问题的三层面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心理咨询面对的来访者问题从社会学、心理学和医学三个层面进行初步界定与分类,形成一个心理咨询问题的三层面分类系统。三层面分类系统包括三个层面三个等级,为来访者问题的可能原因提供多维的思考角度。重点探讨了社会层面分类,根据社会生活事件性质及其与当事人的关系分为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252.
众所周知,基于可能世界语义的内涵逻辑由于对意义的刻画过于粗粝而导致了所谓的"超内涵问题"。为了解决超内涵问题,出现了各种超内涵逻辑,其中由Suszko提出的带等词的命题逻辑(SCI)是超内涵逻辑中最基本的一种。本文是对SCI的精炼,其动机是语境同义性论题(CST)。该论题认为,同义性标准具有语境依赖性。基于认知语境主义,我们给出了CST的一个论证。通过将SCI中的二元等词修改为一个三元结构,用来表示两个陈述相对某个语境表达同一命题,我们给出了CST的希尔伯特式公理系统。我们证明了该系统相对一个代数模型类是可靠的和完全的。该代数模型的论域由命题构成,同时附带一组命题上的全等关系,用以刻画相对于语境的命题同一性。我们运用该逻辑部分解决了分析悖论这一困扰逻辑学家多年的问题。与我们之前的基于相同动机的论文[17]相比,本文给出的形式语言更加丰富,从而能够表达不同语境之间以及不同语境的同义性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53.
王亚同  赵国祥  唐耿新 《心理科学》2005,28(5):1086-1088
本研究利用Gentner的理论,参考Robins的研究方法自己编制材料,以故事呈现的方式研究了5岁、6岁和7岁三个年龄组儿童的类比系统性效应。结果表明,5岁年龄组的儿童不容易进行结构映射,而6岁和7岁两个年龄组的儿童表现出比较明显的类比系统性效应。这表明在合适的年龄阶段,儿童可以理解故事中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254.
行为遗传学:从宏观到微观的生命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行为遗传学是在多门学科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从19世纪末期到现在,行为遗传学已跨入第三个世纪。从孟德尔单基因遗传定律到多基因系统与环境交互作用影响复杂的人类行为,从传统的计量遗传学研究到连锁、关联研究再到功能基因组学技术的应用,无论在思想体系还是研究方法上,行为遗传学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尽管行为遗传学在阐明基因究竟怎样影响行为的道路上仍处于起步阶段,但毋庸置疑,这一学科的进步将有助于人类了解自身行为,减轻人类病痛,并最终推动整个社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55.
以往研究对儿童持有的群体内成员间的道德责任进行了探讨,但仅局限于伤害这一消极交互行为上。然而,社会交互还包括积极的交互行为,如帮助,故本研究对7~9岁儿童是否持有群体内成员间应互相帮助的道德责任进行探讨。通过比较外在规则存在与否,被试对群体成员间互相伤害或互不帮助行为的合适度评价是否发生变化,来推测群体内道德责任的存在性。若相较群体间条件,外在规则不存在时被试认为对群体内成员的伤害或不帮助行为更不合适,则说明被试认为群体内成员间应持有相应的道德责任。结果发现:(1)相较于群体间条件,7~9岁儿童认为外在规则存在与否对群体内互不帮助行为合适性的评价影响更小,即外在规则不存在时,儿童依然认为群体内成员间应互相帮助;(2)针对群体内的不帮助行为,13~15岁青少年也表现出与7~9岁儿童相同的结果模式。结果表明,7~9岁儿童认为群体内成员间存在互相帮助的道德责任,且该现象具有跨年龄(至少是13~15岁的青少年)一致性。  相似文献   
256.
1929年,维特根斯坦重返剑桥大学,立刻就写下了许多标志着他的思想发生了转变的哲学笔记。从他身前唯一发表的论文《关于逻辑形式的一些评论》;到身后从同时期的手稿中整理编撰出的《哲学评论》;以及由魏斯曼所记录下的,维特根斯坦与石里克所在的维也纳小组成员间的对话中,我们能够看到一些足以刻画这种转变的重要线索。其中之一就是由颜色排斥问题的思考开始,他逐渐改变了自己在《逻辑哲学论》中对基本命题的看法,并进而放弃以真值函项结构的分析来揭示命题的一般形式。在这一时期的思考中,他并没有一下子就放弃《逻辑哲学论》中的基本观点,而是努力调整措辞,引入了新的看法,以容许基本命题可能互不相容的情况。这种努力迫使他最终不得不承认,存在着作为“不完全图像”的基本命题。修正对基本命题的看法,是1930年代的维特根斯坦做出的主要改变之一。既标志着他与自己早期思想之间的首次交锋,也为日后在《哲学研究》中与《逻辑哲学论》的思想再度对峙做好了准备。本文试着回顾这一思想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257.
本研究应用科威和道吉(1983)的社会测量学分类方法,对具有不同同伴关系的儿童的行为特征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与西方心理学文献一致,受欢迎儿童具有较强的社会能力和积极的行为品质,被拒绝儿童倾向于具有攻击性、破坏性和学习困难。此外,被忽略儿童容易表现羞怯与焦虑行为,缺乏同伴之间的亲密感,而有争议儿童则具有积极和消极行为品质“两重性”。这一研究提供了社会测量学分类方法在中国文化中的有效性的初步证据。  相似文献   
258.
1992年,Parker提出了免疫学上的一个现代概念,即免疫干预(Immuno-interven-tion)。继Parker之后,Francois在1993年编写了第一本免疫干预的专著,即T细胞干预。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中,广泛地存在类似的干预性研究。既然干预如此广泛存在,为什么我们不把它引入系统科学,称它为系统干预。本文就是以现代医学研究为例,对其一般特性及规律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259.
分类中相似性的理论与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性在分类的原型理论、样例理论、定义理论和理论解释观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们对相似性的研究由来已久,但是它在分类的领域中至今仍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这部分地由于揭示相似性的真正机制将涉及到复杂的信息加工过程。本文以分类中的相似性为出发点介绍了近期相似性研究的一些理论与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概念和分类领域中的相似性研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260.
文章以遗传论、精神动力论、学习论、特质论、社会文化及认知一情感系统理论为基础。利用系统科学中的系统论观点,对人格理论进行系统发展观分析。该观点将人格看作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它包括外部系统和内部系统两部分。外部系统即外环境系统,内部系统则分为个体心理系统和个体行为系统,其核心是个体心理系统,它由认识系统、情意系统、自我系统及需要系统构成。人格的形成是内外两个系统相互作用、循环运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