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8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本研究利用基于实际推理图式理论的三类四卡片问题,以96名对四卡片问题不熟悉的大学生为样本,旨在探讨四卡片问题困难原因、推理过程,同时检验实际推理图式理论是否合理。结果表明四卡片问题相当困难,其原因有三:题意不易理解、对命题的错误表征和难以正确应用规则。要正确解决四卡片问题必须正确理解题意、正确理解规则,同时能正确地把规则应用到卡片的分析中。本研究也表明实际推理图式理论有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42.
本研究应用科威和道吉(1983)的社会测量学分类方法,对具有不同同伴关系的儿童的行为特征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与西方心理学文献一致,受欢迎儿童具有较强的社会能力和积极的行为品质,被拒绝儿童倾向于具有攻击性、破坏性和学习困难。此外,被忽略儿童容易表现羞怯与焦虑行为,缺乏同伴之间的亲密感,而有争议儿童则具有积极和消极行为品质“两重性”。这一研究提供了社会测量学分类方法在中国文化中的有效性的初步证据。  相似文献   
43.
以往研究对儿童持有的群体内成员间的道德责任进行了探讨,但仅局限于伤害这一消极交互行为上。然而,社会交互还包括积极的交互行为,如帮助,故本研究对7~9岁儿童是否持有群体内成员间应互相帮助的道德责任进行探讨。通过比较外在规则存在与否,被试对群体成员间互相伤害或互不帮助行为的合适度评价是否发生变化,来推测群体内道德责任的存在性。若相较群体间条件,外在规则不存在时被试认为对群体内成员的伤害或不帮助行为更不合适,则说明被试认为群体内成员间应持有相应的道德责任。结果发现:(1)相较于群体间条件,7~9岁儿童认为外在规则存在与否对群体内互不帮助行为合适性的评价影响更小,即外在规则不存在时,儿童依然认为群体内成员间应互相帮助;(2)针对群体内的不帮助行为,13~15岁青少年也表现出与7~9岁儿童相同的结果模式。结果表明,7~9岁儿童认为群体内成员间存在互相帮助的道德责任,且该现象具有跨年龄(至少是13~15岁的青少年)一致性。  相似文献   
44.
探究不同心智活动下的神经表征差异, 是认知神经科学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早期的脑电/脑磁分析方法主要关注组平均后的神经响应水平, 这要求在关注的时间进程上, 各个被试在相同刺激条件下事件相关电位/事件相关磁场的振幅大小和方向、以及地形图分布和极性均要有较高的一致性。近些年来, 研究者们将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中常用到的两种技术——机器学习中的分类算法(即基于分类的解码)和表征相似性分析——引入到了脑电/脑磁数据分析中。这两种新技术可以克服传统脑电/脑磁数据基于具体电压/磁感应强度波形平均分析的缺点, 具有在个体水平上探究神经表征编码的特点, 为人们探究大脑在不同时间进程上如何对特定的神经表征信息进行动态编码提供了新的思路。两种技术基于不同的方法学原理来抽提个体间一致的脑认知加工机制, 还为脑电/脑磁研究开展跨时域、跨任务、跨模态、跨群体比较不同认知过程中的表征差异提供了更多新颖的途径。我们首先通过与传统的脑电/脑磁分析方法进行比较, 系统性介绍了基于分类的解码和表征相似性分析的原理和操作流程, 之后对两种方法的应用场景进行了梳理, 并在最后对未来可供研究的方向提出了我们的见解。  相似文献   
45.
从1923年卢卡奇批评恩格斯哲学到现在已有近百年历史,其间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讨论的话题之一是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之间的关系,主导性判断是二者之间确有重大区别。这样的事实表明一般性问题的客观存在:整体意义的恩格斯哲学何谓?此为以往讨论忽略的问题。恩格斯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且成体系,形成过程、基本内容和思想来源三者皆可为证。这一体系的基本内容是如下几点:第一,设定哲学本体为物质,指称对象是自然界和社会历史;第二,研究本体的哲学分析框架是精神与物质之间的关系;第三,人对本体的反映是外在经验,理论表现形式为实证科学即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第四,对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的哲学性抽象是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二者皆具辩证性质;第五,对外在经验的提炼概括是内在经验即形式逻辑和辩证法,此为基于实证科学而来的哲学,凌驾于实证科学之上的哲学为多余。恩格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存在诸多理论问题需要研究,这是完善恩格斯哲学体系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6.
认知诊断模型选择是认知诊断评估中重要研究问题之一。在实际应用中实践者并不知道真正拟合数据的模型,通常会用模型拟合指标检验模型与数据的拟合程度。从测量结果质量来看,除保证模型与数据拟合之外,还需要重点评价模型诊断结果的信度和效度等。考虑到以往研究大都采用基于信息量的拟合指标去判定模型与数据的匹配性,本研究提出综合考虑模型拟合指标与信度指标用于模型选择或评价模型误设。考虑实验因素为真实模型或分析模型(DINA模型、G-DINA模型、R-RUM模型)、样本量、题量和属性个数,在五因素(3×3×2×2×2)实验设计条件下,比较Bootstrap区间估计的属性分类一致性信度平均数与标准误和常用的拟合统计量-2LL、AIC、BIC对正确模型的选择率。结果表明:-2LL在题目数量多的情况下表现较好,而AIC、BIC在被试量较大的情况下表现较好,在不同的研究条件下,-2LL、AIC、BIC的模型选择率很不稳定,而用Bootstrap法估计的属性分类一致性信度平均数和标准误在不同研究条件的模型选择率较稳定,总体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47.
摘要:采用实验法从外显和内隐两个层面探讨共同内群体认同对心理融合的促进效应及其机制。实验1采用最简群体范式,通过重新范畴化操纵共同内群体认同,测量外显心理融合,结果发现,共同内群体认同显著促进了心理融合;实验2以民族群体为被试,采用GANT范式,从外显和内隐两个水平进一步探究共同内群体认同对民族心理融合的促进效应,结果发现,共同内群体认同促进了外显和内隐心理融合,感知相似性在共同内群体认同和心理融合间起中介作用。两个实验证明了共同内群体认同可以在外显和内隐两个水平促进心理融合,其促进作用是通过感知相似性实现的,也证实了GNAT范式在心理融合研究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8.
以4-9岁儿童为被试,用6张主要是相同事物的多少有差异的刺激图片为实验材料,采用全部呈现刺激图片和逐——呈现刺激图片,并且利用有无目标图的方法,来探讨儿童依“相似性”分类能力的发展及影响分类结果的因素。结果表明:(1)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依“相似性”分类的能力在提高。(2)按目标图分类方式的分类结果显著好于自由分类方式的分类结果。(3)逐一呈现刺激方式的分类成绩显著好于全部呈现刺激方式的分类成绩。  相似文献   
49.
关于英文阅读困难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陈雪枫  高尚仁 《心理科学》2001,24(2):205-208
1895年苏格兰医生James Hinshelwood报告了一个有趣的病例,该病人表现为“词盲”,具有相当正常的智力水平但却不能学会阅读。自此之后,阅读困难开始被视作一个严重的且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得到西方社会越来越多的重视,包括医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病理学在内的各个专业领域的研究者都对阅读困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近百年来积累了大量研  相似文献   
50.
在押毒品犯人格类型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锋  朱海燕 《心理学报》2002,34(2):96-102
目的 :探讨毒品犯的人格分类模型。方法 :以 378名在押毒品犯接受CPI测验数据为基础 ,在 2 0个变量组成的 2 0维空间内对毒品犯进行Q型聚类。结果 :采用分层聚类中的Q型聚类方法分析在押毒品犯的人格类型 ,得到 3种基本的人格类型 ,经F检验和LSD检验 ,表明 3种人格类型在各分量表上的得分具有十分显著的差异。结论 :怯弱 -不成熟型、独立 -不成熟型和可控制 -不成熟型 3种人格类型是一个有效的分类模型 ;这一分类模型有助于监狱开展对在押毒品犯的分类矫治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