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6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7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避讳是中国古代为回避君父尊亲的名字而改写为其他宁的一种制度。这种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02.
谦卑精神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带有规范化的文明现象,一种潜在的、在人生生活中不可忽视的精神力量,它反映着人的思想深度和生活态度。中国不少这样的古语:“三人行必有我师”,“满遭损、谦受益”等就是一种谦卑的表达方法,当今社会所提倡的精神文明建设也涵 容着这种传统文化底蕴。谦卑,一直在中国这个古老的土地上延伸,但在面对时代变迁的同时,还需有所重振,那么,教会的谦卑精神在文明建设中如何表达这种情感?实际上就是教友们在生活中活出基督、活出信仰、活出榜样的一些具体问题。一、仆人形象的善良精神。教会的指导思想来源于…  相似文献   
103.
克利姆特是一位具有高度情感的画家,无论是《吻》,还是《哲学》、《医学》、《法学》三幅顶篷绘画,都是他内心情感、意识的表达.克利姆特的众多作品都是将写实的古典主义造型与构图和工艺美术的装饰性色彩与线条相结合,创造出怪诞与臆想的风格,将矛头直指当时社会的道德准则,把人类的淫欲与疾病、疯狂与死亡结合起来表达自己对那些僵死的道德礼教的强烈厌恶之感.尽管克利姆特在当时被视为离经叛道,但在今天,人们则尊他为20世纪维也纳最伟大的画家.  相似文献   
104.
每一滴水都是圆的,水比所有的东西都看重圆满并保持圆满。水珠将滴未滴之际,是瞬间的椭圆,坠下马上修复成为标准的圆。水滴在空中坠落,水分子拉紧了手,绷紧了身上的衣衫。每一滴水都抱着如此大的力量和信念——保持一个圆。圆不会分散,圆没有残缺,圆可以保持自己的力量又借助别人的力量。水在空中被打碎,化为新的水珠,新的圆。把水称为兄弟何等准确,它们用看不见的手抱在一起,不分离。水透明,人看不清水的容貌  相似文献   
105.
106.
8—12岁儿童道德判断的从众现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众现象的研究内容至今均为感知觉方面的认知,同时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只要求被试各别地单独作出判断,故有必要探究群体情境对儿童道德判断的从众的影响。本研究设置四种群体情境,使用三种“后果/意向”式道德故事作刺激材料,被试为8、10、12岁儿童计353名。结果表明,群体情境会使儿童的道德判断发明明显的从众变化,成人权威的群体情境最为有力、小型的和友伴群领袖的群体情境次之、微型的群体情境又次之。  相似文献   
107.
“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6  
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对人类“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的某些特点进行探索。结果表明:①再认过程中,被试对被攻击者的辨别率(A')明显高于攻击者,B″也具有明显特征。证明人类的外显记忆更多倾向记忆“灾难现象”。②偏好测试中,被试偏好攻击者明显多于被攻击者。证实了“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实验性分离的存在。也就是说学习攻击性图片在人类记忆中,产生了“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的启动效应。同时也证实了内隐与外显记忆之间存在任务分离的加工演变过程。③偏好测试中出现被试对陌生人(中性人物)的偏好率明显高于攻击与被攻击者的总和。我们认为这是间接启动效应,是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在选择上发生冲突继而导致倾向一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8.
对一种经典归因现象的新解释——“背景效应假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永芳 《心理科学》1997,20(6):563-564,,553,
1引言Weiner(1971)的一项经典研究表明:人们常把积极的结果(成功)归因于个人因素,而把消极的结果归因于环境因素。这种现象已被在多种不同的领域内所进行的大量的研究所证实。例如,在体育比赛中,运动员将他们的成功归因于技能和努力,将失败归因于运气不佳;在学校情境中,教师将学生成绩的改进归因于好的教学,将学生的差成绩归因于学生的能力欠佳或缺乏努力;在诸如赌博之类的投机活动中,人们常常为输而不是赢寻找外部原因;在政治角逐中也有类似的现象,政治家们常把胜利归因于个人特质,而把失败归因于政党支持不力等外部因素。…  相似文献   
109.
内隐社会认知的初步实验研究   总被引:64,自引:4,他引:60  
使用攻击和被攻击者相互作用的实验图片,随机抽取大学本科生90名,采用3种加工类型×2种测验方式的混合设计来考察社会认知的无意识或内隐成分。结果表明:1.加工类型对被试的再认测验和偏好测验有不同的影响,即出现了实验性分离;2.内隐态度是可以测量的,且明显影响被试的社会判断  相似文献   
110.
以汉语单字词为材料,通过颜色来区分目标和分心物,采用过程分离程序,直接探讨了目标激活与分心物抑制和意识、无意识过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靶词充当分心物时,不仅意识过程存在的概率降低,无意识过程存在的概率也降低。这一结果说明,在选择性注意任务中,信息是有关还是无关,并不能分离意识和无意识过程;(2)靶词充当目标时,加工水平影响Pc,但不影响Pu,而靶词充当分心物时,加工水平既不影响Pc,也不影响Pu。因此,加工水平能否分离意识和无意识过程,依赖于靶词的作用或信息是否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