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5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51.
知觉与行为的分离是指人的视觉对物体的知觉与对行为的控制属于两个不同的系统。最早人们从临床病例中发现存在知觉与行为的分离,以后Aglioti等利用铁钦纳错觉实验证实正常人中也存在这一分离现象。一些研究者将两者的分离看作是两个不同视觉皮层通路(腹侧知觉系统和背侧视觉运动系统)的结果。围绕这一分离现象的实验和假说引发了不少的争论。该文回顾了十年来利用错觉实验所做的众多验证性研究,分析了支持和否定分离现象存在的各类证据,对一些重要结果和观点进行了总结,并由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2.
采用Stunkard等人编制的9点女性体形评定图片,使用排序法、评分法、评估法以及选美和选搭档的情景题目,对女性体形、吸引力与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索.各种方法一致发现吸引力与能力均和体形之间存在倒U形关系,但最具能力的体形和最具吸引力的体形并不一致,人们倾向认为偏瘦体形人物最具吸引力,但中等体形人物能力最强,存在分离现象.此外,女性虽不能正确知觉男性眼中最有吸引力的体形,但能正确知觉男性眼中最有能力的体形.本研究进一步发现,男性的分配观念可为女性不惜牺牲能力评价而热衷减肥的行为提供一定的解释.本研究的结果有助于人们认清体形吸引力与体形所展现出来的能力的分离关系,帮助女性更加理性地认识自己的体形.同时,该研究结果还可为有效减少女性盲目减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3.
王丽梅 《孔子研究》2016,(5):115-122
张栻与朱熹都是南宋乾、淳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两人就理学中的很多问题都进行过广泛的交流和深入的探讨。文章考察了张栻与朱熹关于太极问题的交涉与论辩,张栻以性诠释太极,朱熹以理解读太极。张栻认为太极既涵动静之理,又明动静之蕴,故太极即体即用,体用一源;朱熹认为太极只涵动静理,不具有动静之实,故太极只见其体,不明其用。张栻与朱熹的太极之辩,不仅说明了二人思想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同时促进了二人思想的成长与成熟,进而推动了南宋理学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54.
群际态度是人们对于某一群体的喜欢或不喜欢,包括外显群际态度和内隐群际态度,它是一个群体对另一群体正负连续体的评价。群际信念是人们对某一群体特性的刻板印象。以往研究认为,群际态度和群际信念是耦合关系,相互影响,相倚存在。但群际态度和群际信念也存在分离性证据,即存在矛盾性和非统一性。为何形成耦合或者分离,文化定型论、群际态度补偿机制(低地位群体的创造策略、高地位群体的慷慨策略),以及认知差别等都成为调节性平衡点。探讨群际态度和群际信念的分离性关系和作用机制对于干预和消弭群际边界与群际冲突,缓和群际关系具有深远影响,可以支持其独立路径予以针对性干预方案。  相似文献   
55.
通过评述道德困境研究范式的发展过程, 系统阐释了经典两难法、加工分离法、CNI模型法和CAN算法的优缺点和理论价值。后来的研究范式均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之前研究范式的局限。加工分离法克服了经典两难法的加工纯粹性假设等局限, CNI模型法在加工分离法基础上进一步分离了道德困境决策的多种心理过程, CAN算法则修正了CNI模型法的序列加工的不恰当预设。研究范式的沿革启示研究者综合应用新方法来解决研究争议和重新审视以往道德理论, 合理应用新方法来探索其他具有潜在冲突性的研究议题。总之, 本文为道德困境及相关研究提供了方法学参考。  相似文献   
56.
习得知识的意识觉知问题一直以来是内隐学习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以加工分离程序来分解击中率和虚报率、以结构知识中意识和无意识测量为视角,采用2(测验方式:SDTT,SKT)×2(学习程度:30试次,60试次)混合设计,试图去分离人工语法学习中习得的意识知识和无意识知识。结果发现:(1)学习程度影响到习得的无意识知识,但还未影响到习得的意识知识;(2)在分离人工语法学习的习得知识上,SDTT的敏感性高于SKT;(3)SKT夸大了元认知中的意识成分。  相似文献   
57.
编者按:这是一位从事科学与人文教学的学者写给大学生的一封信。信中就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科学与宗教的关系“科学家为什么信教”的问题有理有据,言之凿凿。从科学与宗教的融合与分离和科学家信仰的社会、伦理及精神层面进行分析,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58.
伦理消费(Ethical consumption,EC)是指消费者在获取、使用或处置产品时考虑到个人消费行为对社会、环境或动物福祉的影响。虽然伦理消费日渐流行,但在金钱支付时伦理消费的态度却往往难以转化为实际的行为,即言行不一。本文从解释水平理论视角出发,以"心理距离→解释水平→个体反应"为分析框架展开。从时间维度上来说,在态度评价阶段和产品选择阶段两个时间点上,消费者与伦理产品的心理距离远近不同,分别激活了高低解释水平表征;高低解释水平下个体在动机和认知上又存在诸多差异,这种差异导致两个阶段的反应不同,继而出现伦理消费者态度与行为的分离。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如何根据解释水平理论有效提高伦理消费行为。  相似文献   
59.
段基亮 《法音》2010,(1):35-40
<正>民国时期,宪法明确规定实施政教分离政策,强调国家和宗教应该互相分离,国家不援助、助长、压迫各宗教团体。同时,还规定宗教徒作为中华民国人民的一分子和其他社会成员一律平  相似文献   
60.
王重鸣  成龙  张玮 《应用心理学》2010,16(2):180-186
Savage于1954年提出"确定事件原则"这一概念,Tversky和Slafir(1992)通过实验发现,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过程中,会出现违背确定事件原则的现象,并把这种现象称为"分离效应"。尽管已经有很多对于二次赌博中分离效应的机制研究并产生很多分歧,但对于囚徒困境范式中是否存在分离效应以及其机制并没有一致的结果。本文对囚徒困境中的分离效应进行了验证性实验,虽然整体结果上与Shafir与Tversky(1992)的结论相吻合,但被试专业背景对结果有显著效应。同时,按照Lambdin和Burdsal(2007)对分离效应的操作定义,结果发现分离效应没有出现,文章对其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