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0篇
  免费   118篇
  国内免费   56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75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86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82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92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84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91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21.
文本阅读中协调性整合的发生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瑞明  莫雷  李利  金花 《心理学报》2008,40(11):1165-1177
采用移动窗口技术和自我报告法探讨了文本阅读中协调性整合发生的具体机制。被试为华南师范大学本科生114名。实验1通过分析不同条件下目标句的阅读时间探讨当前信息跟先前信息只有语义相关上的局部不一致但没有事件相关时能否发生协调性整合。实验2通过分析不同条件下探测词的反应时间探讨文本阅读过程中单纯语义相关没有事件相关时,目标句阅读是否会自动激活跟其有关的背景信息。实验3通过分析不同条件下目标句的阅读时间和被试的自我报告指标探讨协调性整合是否是一种自动化的过程,即探讨被试在文本阅读过程中能否意识到这种信息整合方式。总的实验结果表明,文本阅读中当前信息跟先前信息有语义相关时可以引发信息激活,但只有当前信息跟先前信息有事件相关时才会发生信息整合;另外,协调性整合是一种自动化的过程,读者在文本阅读过程中不能意识到这种信息整合方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922.
以语义性错读为特征的深层失读症是一类特殊的阅读障碍类型,它的存在提示了人类在口语阅读过程中需要经过语义性通路。深层失读在拼音文字使用者中并不多见,但在汉语使用者中却多有发现,这种差别提示了汉字阅读与拼音文字阅读之间可能存在某种重要区别。该文概要介绍了深层失读的表现,比较了汉语深层失读与拼音文字深层失读的差异,阐述了深层失读的机制,同时介绍了深层失读病人的神经心理康复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923.
从心理学、医学、哲学和伦理学的角度看,人格障碍这一变态心理学概念表现得相当复杂和模糊.从心理学角度看,人格障碍的本质是个体性格的多重性和矛盾性以及自我意识障碍及特殊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从医学模式疾病的六要素(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分类、诊断与治疗)看,人格障碍作为一个疾病单元基本不成立.从哲学角度看,人格障碍的哲学本质是患者主体价值世界与意义系统的紊乱.从伦理学角度看,人格障碍的一些特殊行为模式表现主要是违背了当时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伦理规则和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924.
使用Reed设计的有意遗忘研究范式,以194名小学二、三、四、五年级学生和大学生为被试,考察不同年龄阶段被试工作记忆中有意抑制能力的差异,探索抑制机制随年龄增长的发展趋势及儿童工作记忆中有意抑制能力发展的敏感期。结果表明:1)大学生被试和儿童被试之间的有意抑制能力存在显著性差异;2)随年龄的增长,工作记忆中有意抑制能力呈递增趋势;3)儿童的有意抑制能力发展在三年级,9、10岁可能存在一个敏感期。  相似文献   
925.
通过2个实验,对背景任务时间充裕和紧迫两种情况下的具体事件意向、类别事件意向、时间点意向、时间段意向四种前瞻记忆任务对背景任务的干扰效应进行考察。结果表明,在背景任务时间充裕情况下,类别事件意向对背景任务有干扰效应,具体事件意向、时间段意向和时间点意向都没有前瞻干扰效应;在背景任务时间紧迫情况下,时间点意向产生了干扰效应,具体事件意向、类别事件意向、时间段意向均无干扰效应。结果支持前瞻记忆的实现依赖多重加工的观点,时间性前瞻记忆并不一定比事件性前瞻记忆产生更大的干扰。  相似文献   
926.
郑璐  孙宇浩 《应用心理学》2009,15(4):306-311
使用联接和离散的线索呈现方式比较了注意的易化效应和返回抑制的效果。实验一同时线索化3个外周位置,实验二同时线索化5个外周位置。结果表明:(1)在同时线索化3个位置的情境下,联接和离散这两种线索化方式均能产生返回抑制;(2)在同时线索化5个位置的情境下,联接条件仍能产生抑制效应,而离散条件没有产生。结果说明联接的方式让多个位置的线索被理解为一个线索,提示注意有“沿着物体弥散”的性质。  相似文献   
927.
为探索童年期情感虐待对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影响,以及焦虑的中介作用,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选用童年期虐待问卷、情绪调节问卷、焦虑自评量表及青少年自我伤害问卷对初一到高三共325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童年期情感虐待可以直接导致青少年自伤行为概率的增加,也可通过焦虑间接影响青少年自伤行为,情绪表达抑制调节了情感虐待和焦虑之间的关系,高表达抑制时,童年期情感虐待对焦虑的影响更强。  相似文献   
928.
返回抑制是指对原先注意过的客体或位置进行反应时所表现出的滞后现象,其基础实验范式是由Posner和Cohen在研究视觉空间注意的实验中发现的,后续该范式及理论被广泛运用并在近年来被研究者们不断延伸探索和推进。范式及理论的推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返回抑制基础实验范式新进展:在线索-靶子范式中形成感觉运动任务、在线索或靶子中引入图片材料、视听靶子同时出现的双通道注意研究;(2)返回抑制范式与其他范式的结合:包括与Stroop任务、Go/No-go任务、Simon任务、隧道任务等结合;(3)返回抑制范式与具体情景的结合:如社会情景、体育运动情景;(4)返回抑制范式与其他新技术的结合:与三维虚拟现实、眼动、事件相关电位、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和经颅磁技术等结合。综上所述,近年来关于返回抑制范式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诸多成果,相关理论成果也在不断地推进,未来可以从返回抑制范式生态学效度的提高、返回抑制范式与认知训练的结合以及返回抑制范式与多种新技术的结合等多个方面予以拓展。  相似文献   
929.
拒绝上学指学生不是由于家庭贫困或生病,而是由于某种心理、情绪、身体或社会的原因而不去学校的现象。欧美最早进行研究,日本进行了五十多年的研究。该文介绍日本此现象的称呼从“学校恐怖症”、“拒绝上学”到“不去上学”的演变;日本学者从家庭、学校、社会方面对此现象进行的归因;拒绝上学的行为机制,如分离焦虑、情绪障碍、家庭关系不良;还介绍了日本教育部使用的小泉英二的分类。最后提示该现象在我国发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30.
本文旨在对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两种常用情绪调节策略的自发脑网络特征及认知神经活动进行深入探讨。研究采集36名在校大学生的静息态和任务态脑电数据, 经过源定位和图论分析发现节点效率与两种情绪调节显著相关的脑区, 以及脑区之间的功能连接。研究结果表明, 在使用认知重评进行情绪调节时会激活前额叶皮质、前扣带回、顶叶、海马旁回和枕叶等多个脑区, 在使用表达抑制进行情绪调节时会激活前额叶皮质、顶叶、海马旁回、枕叶、颞叶和脑岛等多个脑区。因此, 这些脑区的节点效率或功能连接强度可能成为评估个体使用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调节情绪效果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