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10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20世纪哲学的阿基米德点--围剿客观性的世纪之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季国清 《学海》2001,(2):5-18
20世纪哲学是对历史的转换、背离与造反.20世纪之前的哲学以理性与上帝两种版本生产与消费客观性.由或然律引爆的一颗思想炸弹颠覆了哲学经典的大厦,那就是语言实在论的发现.世界由二元性与还原论的经纬仪变成了语言、实存、思想三足鼎立的战场.在这场新的游戏中,作为自我构造学的现象学、作为意义自主学的解释学和作为知识造反学的谱系学成了思想奥林匹克的赢家.而固守客观性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和科学哲学沦落为上帝和理性的陪葬品.实用主义加入了反客观性的神圣同盟.结构主义则既以反主体性的宣言进入了世纪的庆典,又因时间的空间化范式障碍自己的脚步.21世纪的哲学将像围棋的棋子那样,在平面化的棋盘上凸显出新的游戏规则.  相似文献   
72.
为认知诊断测验制定的题目属性向量平衡(IAVB)策略强调测验必须体现认知模型,并将题目属性向量而不是以单个属性作为考察单位。该策略克服严格属性平衡(SAB)策略仅适用于独立结构的不足,且在每个题目考察属性个数(大致)相同的条件下,以模式判准率(PMR)为衡量标准,该策略优于非IAVB策略。特别地,若属性层级结构为独立结构时,采用IAVB策略的测验最优,SAB策略次之,两种策略均未采用则最差。另IAVB矩阵可显著提高PMR。  相似文献   
73.
在这篇短文里,我将比较Huw Price(【7】)和我本人(【9】)关于否定的对称性处理的两种不同方式,并与Robert Brandom关于承诺、资格和不相容性的分析进行对比。这两种方式都可以归为Brandom所谓的规范语用学,是一种关于意义的语义学反实在论:语汇的含义是由人们的受规则支配(即规范的)的语用实践(语用学)予以明确的。这样的处理不同于直觉主义者的语义学反实在论,因为它提供了一种方式,使得我们可以区分“A”和“A得以保证”的推理意义。尽管“证明”具有某种中心地位,但“实证”并不是意义的首要承载者。而这种区分植根于对人们语用实践的细致分析。一方面,根据Price以及我本人的看法,人们既做断定也做否定;另一方面,Brandom则区分了自上而下的承诺与自下而上的资格,以及据此而定义的不相容性概念。本文考察这些不同进路之间的各种关联,并讨论从这些考察中浮现出的一种关于证明的看法。  相似文献   
74.
采用前-后测对照组的准实验设计,以39名小学一年级学生为音标知识、音素分解与合成技能相整合的干预组,以23名小学一年级学生为音标知识、音素分解、合成、删除与替换技能相整合的干预组,以28名小学三年级学生为对照组,主要考察了音标-语音意识的整合训练对于英文准朗读技能的作用。结果表明:(1)音标-语音意识的整合训练,有助于小学一年级学生英语语音意识和英文准朗读技能的提高;(2)小学一年级学生英文准朗读技能的培养,有助于其英文朗读技能的培养;(3)音标知识、音素分解与合成技能相整合的训练方案,以及音标知识、音素分解、合成、删除与替换技能相整合的训练方案,均有利于提高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英文准朗读技能和朗读技能;不过,前一种方案的训练效果,不如后一种方案。  相似文献   
75.
吴童立 《世界哲学》2015,(2):121-128
意志薄弱难题的实质在于,如果经过全面慎思的最佳判断对行动者具有决定性的规范效力,那么为何在有些情况下他会有意地违反它而行动。本文指出,传统观点对意志薄弱的非理性解释是有问题的,它的两个支柱——作为辩护依据的"理性原则"和作为心理学基础的"准传动的模型",都是不完备的。更进一步,通过对慎思自我的结构特征的分析,本文阐明了意志薄弱源于自我融贯性的调整和建构过程。在此过程中,行动者是在理性地使用"理由不完备性原则",因为理由的不确定性映射着自我的不确定性。由此,我们为意志薄弱的理性说明提供了一个更加基础性的辩护。  相似文献   
76.
研究将PNN和曼哈顿距离、贝叶斯定理相结合,提出了一种相对简洁的可融入额外信息的认知诊断法MB-PNN,通过模拟和实证研究考察了MB-PNN的有效性和适宜性,得到以下结论:(1)M-PNN的判准率高于PNN,表明将PNN中的ED修改为MD是适宜的;(2)MB-PNN的判准率较M-PNN和PNN高,表明基于多种信息的判别较基于单一信息的判别更为精准;(3)MB-PNN保留了PNN原有的非参数优势,基本不受知识状态分布和样本容量影响;(4)MB-PNN最能区分不同类型的学生,在认知诊断评估实践中更为适宜。  相似文献   
77.
社会建构主义心理学:“反实在论”还是“实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反实在论”与“实在论”之争是当前有关社会建构主义心理学争论的核心。批判者指责社会建构主义心理学是“反实在论”,社会建构主义者则竭力澄清自己的“实在论”立场。该文认为:社会建构主义是一个芜杂的思想体系,任何一种简单的结论都难免失之武断,妨碍对它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把握社会建构主义关键在于对“现实”的理解,社会建构主义的“现实”是统一了主客体的生活的现实,它对主客关系的超越对现代心理学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对于实在论者,了解实在论特有的问题和局限性,有助于更加理性地认识和参与这场争论。  相似文献   
78.
卢俊豪 《现代哲学》2023,(3):99-107
在当前的元伦理学理论中,实在论与反实在论有其各自的优势,都能捕捉到道德规范性的一些本质特征,但就道德事实是否存在这一问题,两者有极大的分歧。在此背景下,准实在论者以道德情感的投射和实践攀升机制为焦点,试图调和上述两类立场,兼顾道德规范性的“客观事实”维度和“实践要求”维度。但是,要避免道德“准事实”的偶然性以最终确证其规范性,进一步阐明伦理道德背后的厚重实践预设与深层社会现实就显得十分必要。因此,一种可能的阐明方案是:重思道德概念的实践生成过程,引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立场,从历史性、实践性的“社会现实”维度来重构道德事实,以提供一种理解道德规范性的“社会实践表达主义”方案。  相似文献   
79.
苏珊·哈克提供了一个分析相对主义的统一框架,将蒯因的本体论相对性等诸多论题都纳入相对主义的范围内来讨论。她区分了浅层相对主义和深层相对主义,前者是指讨论的主题会随着不同的因素而变化,后者是指只有相对于某些因素,这些主题才有意义。哈克应用她的这种区分,探讨了罗蒂的认知相对主义。哈克没有给出对相对主义的直接反驳,但是通过与普特南的概念相对主义的详细对比,描绘了一种她称为"坦陈实在论"的理论,以表明引发特定形式的相对主义的考虑可以怎样以非相对主义的方式得到安置。  相似文献   
80.
聂敏里 《世界哲学》2022,(5):48-62+160
Idealism按其词源来自于柏拉图的■,但正是在Idealism这一概念中蕴含着古典与现代的思想转换。无论是巴门尼德的“存在”还是柏拉图的“理念”,已经包含思维的主观运用和建构,从而,Idealism作为一个二阶哲学概念,其“唯心论”的内涵同样适用于他们的思想。康德和黑格尔对此都做了清楚说明,保罗·古耶和罗尔夫-彼得·霍斯特曼对Idealism所做的专题讨论也有力地支持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