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篇
  免费   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9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王孺童 《法音》2010,(7):5-8
<正>《念佛论》是倓虚法师一篇专门探讨净土法门的讲记,虽然内容是为初机学佛者,略说念佛求生西方弥陀净土之殊胜功德,但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出,其作为天台宗的一代大师,以天台教观来弘扬净土法门的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22.
绿化心境     
生活的天空,不会总是阳光灿烂,有时也会布满阴霾;心灵的原野,不会总是鲜花盛开和满眼绿色,有时也会风沙弥漫。人生于世,要成就一番事业,创造生命的辉煌,就必须时时学会绿化心境,让心中的净土绿色葳蕤,花开不败。  相似文献   
23.
证严 《法音》2006,(5):39-40,41-42
首先感恩中国佛教协会及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共同举办此次世界佛教论坛,广邀诸山长老、佛教界鸿学大儒,共聚一堂,为佛教在当今世界之贡献及责任做精辟深入的阐释。证严有幸受邀发表论文,未曾敢言对当代佛教之期许,只为略书管见,以慈济志业实践之理念为题,尚祈对当代佛教之发展及思惟有所裨益。如来遗教即大乘法根据《长阿含经》记载,佛陀将入涅槃前,仍谆谆教诲弟子“我成佛来所说经戒法,即是汝护,为汝等恃”。世尊虽然灭度,但他的法身、他的教法是我们后世得以奉行不悖的修行依恃。虽然教法历时两千余年,辗转相传至中国、日本及其它世界各…  相似文献   
24.
布施,也就是以慈悲心给予他人福祉与利益之事。《维摩经》中说:“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周”;《中论》中说:“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义谛;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檗。”可见,布施作为佛教修行的突破点,可以历炼自己的身心,增长自己的福慧,以此积累自己成佛的资粮。  相似文献   
25.
徐蔚如编辑、印刷、流通的《印光法师信稿》是最早署名"印光"的别集.该书收录了《复邓伯诚居士书一、二》、《复邓新安居士书》三封书信,发行5000册.它的出版是《印光法师文钞》编撰的前奏,也是印光法师从"粥饭僧"到"人天师"身份转变的一个关键,对于印光"专修净土"的形象具有导向性和建构性意义,具有文献学、宗教史学、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26.
道安作为中土早期佛教的一代宗师,于佛教戒定慧三学均有卓越之发明,思想宏富深厚.文章分疏、论析了道安有关戒定慧三学的理趣要旨,阐释了其由早期禅观向般若学转变的理论进路及其弥勒净土信仰之衷曲,力图突显其佛学思想及信仰之于早期中土佛理建设的胜义.  相似文献   
27.
杜钢 《法音》2009,(12):19-23
印光大师作为中国佛教净土宗的一代宗师,其所主张的教育内容体系主要是由道德伦常、因果报应与净土法门这三大部分所组成。这些教育内容不仅涉及到中国传统社会中佛教信众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又体现出浓厚的净土宗教育的特色,从而将佛教信众的世俗生活与对净土法门的如理修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契理契机.简便易行,这也使得印光大师的教育主张得到了广大佛教信众的接受和认同,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28.
一五台山是驰名中外的佛教圣地和风景名胜区。佛教文化和自然地理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俗话说"世间好语书言尽,天下名山僧占多"就反映出这一点来。自然作用造就了五台山五峰中立、千嶂环开、曲屈窈窕、叠翠回岚的景观;佛教文化则成就  相似文献   
29.
唐代三教中的佛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南北朝末期,北周时佛教已与儒、道并称“三教”。隋唐时期,佛、儒、道分立,成为唐朝三百年来安定社会、统治人心的主要思想支柱。一佛教在三教中的社会影响最大,道教次之,儒家最弱。佛教的因果报应。  相似文献   
30.
净土的有与无(存在与不存在)是与人们对它的信与不信相联系的。因为人们以信乐为基,而行愿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能感受到净土的存在。否则,人们自始至终都没有相信过,更没有修行过,人们当然就领略不到净土的庄严和净土的存在。因为,即使它存在,那也只是诸佛的存在,同人们自己是没有必然联系的,因为那毕竟不是人们自己的净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