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0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证严 《法音》2006,(5):39-40,41-42
首先感恩中国佛教协会及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共同举办此次世界佛教论坛,广邀诸山长老、佛教界鸿学大儒,共聚一堂,为佛教在当今世界之贡献及责任做精辟深入的阐释。证严有幸受邀发表论文,未曾敢言对当代佛教之期许,只为略书管见,以慈济志业实践之理念为题,尚祈对当代佛教之发展及思惟有所裨益。如来遗教即大乘法根据《长阿含经》记载,佛陀将入涅槃前,仍谆谆教诲弟子“我成佛来所说经戒法,即是汝护,为汝等恃”。世尊虽然灭度,但他的法身、他的教法是我们后世得以奉行不悖的修行依恃。虽然教法历时两千余年,辗转相传至中国、日本及其它世界各…  相似文献   
32.
布施,也就是以慈悲心给予他人福祉与利益之事。《维摩经》中说:“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周”;《中论》中说:“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义谛;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檗。”可见,布施作为佛教修行的突破点,可以历炼自己的身心,增长自己的福慧,以此积累自己成佛的资粮。  相似文献   
33.
徐蔚如编辑、印刷、流通的《印光法师信稿》是最早署名"印光"的别集.该书收录了《复邓伯诚居士书一、二》、《复邓新安居士书》三封书信,发行5000册.它的出版是《印光法师文钞》编撰的前奏,也是印光法师从"粥饭僧"到"人天师"身份转变的一个关键,对于印光"专修净土"的形象具有导向性和建构性意义,具有文献学、宗教史学、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34.
道安作为中土早期佛教的一代宗师,于佛教戒定慧三学均有卓越之发明,思想宏富深厚.文章分疏、论析了道安有关戒定慧三学的理趣要旨,阐释了其由早期禅观向般若学转变的理论进路及其弥勒净土信仰之衷曲,力图突显其佛学思想及信仰之于早期中土佛理建设的胜义.  相似文献   
35.
自东汉以来,多数易学家认为<杂卦传>末尾八个卦存在错简.其主要依据有两点:一是这八个卦不依"二二相耦,非覆即变"方式排列;二是这八个卦的<杂卦传>传文也不叶(协)韵.然而,虞翻、干宝等则以为,此八卦不依"非覆即变"方式而成杂乱排列,体现了某种深义;另有一些通音韵的易学家也考证出相反结论,认为<杂卦传>末尾八个卦是叶韵的.所以,简单地以是否按"非覆即变"排列和是否叶韵来考察<杂卦传>的错简问题,是靠不住的.当代学者对<杂卦传>错简说做出了进一步的证明与推测,但理由同样不能成立.前贤对于<杂卦传>错简问题之所以争论不休,原因在于对<杂卦传>内在的象数结构与规律及其体现的深层思想缺乏认识.<杂卦传>卦序效法的是昼夜变化之道,依其内在的象数结构,可分为上、下、杂三篇,表明<杂卦传>的传承是完整无缺的,"错简"说不能成立.<周易折中>针对<杂卦传>提出的互卦与循环互卦的观点,也明白无误地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36.
杜钢 《法音》2009,(12):19-23
印光大师作为中国佛教净土宗的一代宗师,其所主张的教育内容体系主要是由道德伦常、因果报应与净土法门这三大部分所组成。这些教育内容不仅涉及到中国传统社会中佛教信众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又体现出浓厚的净土宗教育的特色,从而将佛教信众的世俗生活与对净土法门的如理修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契理契机.简便易行,这也使得印光大师的教育主张得到了广大佛教信众的接受和认同,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37.
徐湘霖 《法音》2001,(9):26-33
不论是科学、哲学或是宗教,都要对心与物、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作出回答,关于我们头脑中的印象同现实世界究竟有怎样的关系问题,宗教家也许比科学家和哲学家对这个问题更加饶有兴味。境,唯识学上是指识所认识的对象,但它又与我们日常经验所感知的不同。在日常感觉中,认识对象是独立于认识主体之外的存在,具有客观实在性。然而,在唯识论者看来,认识对象不是指客观存在物,没有独立性和实在性,不能规定为自在之物。世间一切现象的存在,都不过是我人心识所显现的影相而已,这是因为心识具有识变功能,能变现一切境(对象)…  相似文献   
38.
疾病的发生、发展乃至痊愈、恶化从总体上来说是遵循着一定规律的 ,这种规律在细菌、病毒感染所致的外感病中表现得尤其明显。研究疾病过程中随病程发展而呈现的疾病部位、性质阶段性改变的一般规律 ,并探讨这种规律形成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从而指导预防及临床诊断、治疗、预后判断的学说 ,就是疾病形层传变学说。下面笔者简单地阐述一下疾病形层传变学说的主要内容 ,以抛砖引玉。1 论病原体侵袭的三步曲———疾病形层传变学说的现代微生物学基础[1]疾病为什么会发生传变 ?又是怎样传变的呢 ?下面笔者以外感病为例 ,简单阐述一下。依据现代…  相似文献   
39.
陈华鹏 《天风》1997,(3):25-25
变与不变 经文:“都因自己无知。”(弗4:18) 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变化,生活在变化,一切都在变,变得使人眼花缭乱。 于是,有人似乎看透了世界,看透了人生,奉行起“宁可潇洒二十年,决不累活一百步”的短命哲学,追求吃喝玩乐,醉生梦死。 错矣,这个世界是在变,但是神的审判决不变。  相似文献   
40.
唐代三教中的佛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南北朝末期,北周时佛教已与儒、道并称“三教”。隋唐时期,佛、儒、道分立,成为唐朝三百年来安定社会、统治人心的主要思想支柱。一佛教在三教中的社会影响最大,道教次之,儒家最弱。佛教的因果报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