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9篇
  免费   318篇
  国内免费   920篇
  3357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106篇
  2022年   174篇
  2021年   105篇
  2020年   157篇
  2019年   93篇
  2018年   87篇
  2017年   110篇
  2016年   127篇
  2015年   92篇
  2014年   264篇
  2013年   139篇
  2012年   183篇
  2011年   221篇
  2010年   176篇
  2009年   206篇
  2008年   159篇
  2007年   189篇
  2006年   163篇
  2005年   127篇
  2004年   115篇
  2003年   125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101.
采用修订的情绪觉察水平量表(LEAS)对315名职前教师进行调查,并从中筛选出高、低情绪觉察能力组被试各60人,分别完成情绪面孔Stroop任务(研究1)和情绪词Stroop任务(研究2)。(1)研究1的正确率上,中性面孔最高,愉快面孔次之,悲伤面孔最差;反应时上,悲伤面孔最长,愉快面孔次之,中性面孔最短;高分组仅在愉快和中性面孔上的反应时长于低分组;消极面孔的干扰效应高于积极面孔的干扰效应。(2)研究2的反应时上,消极词的反应时最长,显著长于中性和积极词;高分组仅在积极词和中性词上的反应时长于低分组,且高分组在积极词上的干扰效应高于低分组。研究结果表明与中性刺激相比,高低情绪觉察能力组均对情绪刺激产生了注意偏向,尤其是负性情绪刺激;与低情绪觉察能力组相比,高情绪觉察能力职前教师不仅对消极情绪信息产生注意偏向,还对积极情绪信息产生注意偏向。  相似文献   
102.
以621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情绪智力量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青少年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手机依赖指数量表为研究工具,探讨情绪智力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探究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以及手机依赖在这一中介过程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情绪智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显著,社会支持在其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即情绪智力既可以直接影响心理健康,还可以通过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心理健康;(2)手机依赖调节了情绪智力通过社会支持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中介过程的后半路径,相对于低手机依赖的大学生,高手机依赖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更为显著。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不仅要重视个体因素、生态环境因素的单独影响,更要重视这些因素的联合作用。  相似文献   
103.
以往研究表明情绪背景对来源记忆存在影响,但背景的情绪效价和唤醒如何影响熟悉性及回想尚存争议。本研究以ERPs技术作为测量手段,采用来源记忆多键范式,操纵背景的情绪效价及唤醒强度,以探讨编码阶段背景情绪影响来源记忆提取的认知神经机制。学习阶段,呈现中性汉字及情绪图片(正性高唤醒、正性低唤醒、负性高唤醒、负性低唤醒);测验阶段,仅呈现汉字,被试进行五键判断。行为结果发现:来源正确的比率比来源错误的比率更高,反应时更短;同时提取正性背景的辨别力更强,反应时更短;提取高唤醒背景反应时更短。脑电结果发现了分别代表熟悉性及回想的FN400及LPC新旧效应,且在500~700 ms,提取正性背景及高唤醒背景诱发显著更正的ERPs,但效价与唤醒没有交互作用。总体来说,来源记忆中背景效价及唤醒度对回想过程存在独立影响,体现为正性背景及高唤醒背景对来源提取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4.
儿童情绪伪装能力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玉娟  方富熹 《心理科学》2004,27(6):1386-1388
该文介绍了国外儿童情绪伪装能力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的近期研究,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儿童最早在斗岁出现情绪伪装的认知能力,6岁时这种能力得到完善;儿童对情绪伪装认知能力和对物理属性的表面与真实的区分能力具有潜在的一致的认知基础;儿童情绪伪装能力的完善和错误信念的获得有关;文化通过社会化过程影响儿童的情绪伪装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5.
自杀导致人类死亡的人数与日俱增,然而自杀的心理机制却并不清楚。最近研究发现,厌恶情绪是导致自杀的主要情绪因素,个体因为自身厌恶而走向自杀。厌恶情绪是一种对自己和他人排泄物等反感的基本情绪,促进个体远离毒性和疾病,从而产生“免疫行为”。许多心理问题来自于对周围人或事物的厌恶,有自杀行为的个体对自身极其厌恶,说明他们的厌恶情绪出现了问题。如同躯体免疫攻击自身一样,自身厌恶是自杀意念的关键因素,早年创伤是其根源,生活压力和精神疾病也参与厌恶诱发自杀意念。厌恶诱发自杀意念的神经基础与HPA轴和五羟色胺系统有关。未来研究可利用神经影像和电生理等神经科学技术,检验自杀行为的神经机制,探讨厌恶情绪影响自杀行为的心理和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106.
以往关于权力是否影响情绪的研究存在结果争议,这意味着可能存在其它因素的作用。本研究基于权力控制理论和社会距离理论,探究了社交情境中权力和反馈对情绪的影响。研究1采用经验取样法收集了140名被试五天内的1706段社交经历,研究2采用实验法考察了148名被试的社交经历。结果表明,权力和反馈对情绪存在交互影响:(1)当个体处于低权力情境时,反馈影响情绪,反馈越积极,情绪也越积极;(2)当个体获得积极反馈时,权力不影响情绪;当个体获得消极反馈时,权力影响情绪,权力越高,情绪相对更积极。本研究有助于厘清以往研究关于权力与情绪关系的争议。  相似文献   
107.
王亮 《哲学动态》2023,(5):115-126
现实道德情境的复杂性对人工智能道德决策的深度应用构成了极大挑战,义务论和功利主义算法“自上而下”的路径无法成功应对这一挑战;相反,美德伦理“自下而上”的路径为应对这一挑战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具体来说,美德模范的“仿效”式学习和注重道德经验的“实践智慧”既保证了道德决策的情境敏感性,又确保了复杂情境道德决策的可靠性。更为关键的是,这两种“自下而上”的美德习得路径与一些机器学习方法高度相洽。因此,美德伦理可以作为情境适应性人工智能道德决策的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108.
重新激活已经储存的记忆会重返暂时不稳定的状态, 需要经历重新稳定, 称为记忆再巩固。在这期间可以通过多种行为手段破坏、强化或更新原始记忆痕迹, 这为开发一种革命性的情绪记忆障碍治疗方法开辟了道路。然而, 即使在简单的实验模型中引发记忆再巩固的条件也是复杂的, 这给临床转化带来了困难与挑战。未来研究可以设置更具生态效应的基础模型, 寻求引发以及干预再巩固的最佳方式, 从神经生理、细胞分子层面进一步深化其内在机理研究。  相似文献   
109.
味觉作为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感觉之一, 早已超越“舌尖”的直接感受, 潜在地影响了个体对人际关系及伦理道德的知觉与判断, 改变着个体对冒险与消费等行为的决策。情绪中介假说、具身隐喻假说、进化假说以及社会建构假说从不同视角试图阐明味觉对判断与决策的影响机制。当前研究存在味觉感受存在个体差异、味觉测量难以保证效度、味觉实验缺乏统一研究范式等问题, 未来可继续进行味觉隐喻的验证并将其应用于感官营销、心理治疗等领域, 从生理、心理及社会等多个层面出发, 全方位探讨味觉对判断、决策的影响及其机制。  相似文献   
110.
出生缺陷儿的救治决策不仅是新生儿科医生和患儿家长面临的难题,也是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除了医学科学上的可行性外,出生缺陷儿的救治决策是否合乎伦理也十分重要。阐述了出生缺陷儿的处置困境的现实来源和相关伦理学理论,回顾了国内外的相关法律法规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国外经验启示和具体案例,探讨出生缺陷儿的处置决策的主体、原则和方案。同时,针对建立更加全面的社会机制、法律法规提出建议,以供未来的临床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