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5篇
  免费   126篇
  国内免费   329篇
  2110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76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88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77篇
  2014年   142篇
  2013年   86篇
  2012年   119篇
  2011年   133篇
  2010年   118篇
  2009年   108篇
  2008年   117篇
  2007年   81篇
  2006年   98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84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以随附性物理主义视角提出了对心身关系的新认识。首先,总结了无律则一元论三原则以及随附性理论的特点,并阐述了随附性物理主义在心身问题讨论中的优势;其次,借用无律则一元论三原则展开对心身关系问题的讨论,表明了心理事件对物理事件的依赖,同时也强调了心理事件对物理事件的影响;最后,进一步借助随附性概念讨论心身问题中心理因果效力的实现,心理因果效力无法明确其具体而完整的作用,但是它通过随附于基础物理事件之上,二者产生不同的反应模式共同施加影响,共同对事件产生因果效力。

  相似文献   
992.
李萍 《哲学动态》2020,(9):34-41+128
近百年中国思想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摆脱贫困落后、追求现代化的奋斗史,也是中华民族探求本民族文化精神的发展史。本文通过对后"五四"时期百年思想史的回望,揭示了基于儒家文化的"精神人文主义"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建构性探索。此"建构性"基于两个前提:一是建立在对现代性之自觉的基础上;二是建立在对全球伦理的困境以及文明对话的基础上。其建构性表现为:在以"仁"为核心的中国伦理道德的传统资源中建立中国"精神人文主义"的框架;以具有终极意义的心性之学批判现代性的过度物化单面性;扩展"仁"内含的同情以达致社会和谐发展和精神上的超越。  相似文献   
993.
王奇琦 《哲学动态》2020,(12):104-110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判断、决策和态度在相当大程度上是基于直觉作出的。是否有理由相信直觉,以及哪些直觉是值得接受的,构成了直觉的确证问题。诉诸直觉自身的自明性,是最主要、历史最悠久的确证之路。关于自明性命题的直觉无需借助其他理由或依据而获得确证,而对自明性命题的恰当理解构成了其中的一个关键元素。然而,在以往的讨论中,对什么是自明性命题所要求的"恰当理解"缺乏明确的回答;对如何经过恰当的理解来确证直觉,也缺乏深入的讨论。近年来,这一议题才引起了一定的关注。本文结合当前研究者对直觉确证中理解问题的研究,揭示"直觉""理解"和"自明性"三者之间潜在的张力,并分析"理解"在直觉确证中扮演的角色。这一工作既有助于加深对直觉确证的认识,又能为当前知识论界对"理解"的讨论提供一个新的维度。  相似文献   
994.
赵玫 《管子学刊》2020,(2):101-108
传统观点认为,乾道己丑春(1169年,朱子年40岁),朱子与友人蔡季通讨论中和问题,突然自疑旧说之非并确立新说,中和新旧说遂以此为划界。这容易让我们忽视一个重要事实:新旧说的转变是一个渐进而非顿悟的过程。丙戌,朱子去信南轩确立中和旧说之后,自丁亥年(1167年,朱子年38岁)开始,朱子思想中出现了"识仁"与"持敬"工夫的认识转向,这标志着中和新说思想已经开始酝酿。中和新说的萌芽尤其反映在《答张钦夫》第三十四书("中和旧说"四札之最后一札)中。提出这一点,不仅有利于确定学界一直争论的"中和旧说"四札的顺序,同时看到《答张钦夫》第三十四书在中和新旧说转向过程中的重要性,更有利于重审朱子中和旧新说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995.
《现代哲学》2020,(6):15-20
"唯一者"是施蒂纳哲学的核心概念,在施蒂纳看来,人类被束缚于各种物质或精神领域,无法实现自身价值达到真正自由,究其原因是由于人类对理性原则的崇拜,因此"唯一者"要取消一切领域内的普遍法则。费尔巴哈认为,只要人类认识到"类"本质的存在,就能够在爱的相互关系中重建人类自由。但施蒂纳指出,对"类"的承认完全取消了个体的创造性地位,"类"概念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普遍原则,人依然受制于一系列外部因素。一旦"唯一者"服从于某一共同体,其利益就会被各种原则所侵害,因此,独自性对"唯一者"十分重要。但施蒂纳并未处理好独自性与"唯一者"之间的关系,即如何使以"无"为自己事业的"唯一者"保持独自性的同时协调好诸个体的利益。在施蒂纳这里,"唯一者"的利己主义原则与其独自性都成为一种虚无的意志论。  相似文献   
996.
谭明冉  冯斌 《周易研究》2020,(3):106-112
"可欲之谓善"一段简要概括了孟子的心性修养和境界。但是,有关"可欲"的对象,历来注解纷纭。赵岐解释为忠恕;朱熹解释为理之善者;皆不够妥当。今人李景林认为"可欲"的对象是仁,比较合理,但是他把"可欲"解释为"可直接为我欲求、主宰",则不太合于《孟子》文义。基于对"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一段的解读,"可欲"的对象应该是"仁义礼智圣"。"仁义礼智圣之可欲"有别于"外物之可欲"的地方就在于,仁义礼智圣有其内在的人性基础和存在方式,其出发点或根据就是恻隐之心。进一步说,"可欲"的对象就是仁,孟子围绕恻隐之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求仁、成仁成圣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997.
叙事医学是新时代医学人文的落地工具,以医护患三大主体的叙事素养提升以及多维度生命和谐健康关系构建为中心议题。围绕叙事医学强调的叙事素养、关系构建、身份认同、主体间性和视域融合五个关键词,全方位阐释这一医学教育和实践新模式。叙事素养是实现和谐关系构建、医护职业和患者身份认同、主体思维模式和视域差异融合的综合体现,由关注力、再现力、互纳力和反思力四个方面能力构成。叙事素养以叙事性文本细读训练为内化手段,以叙事性反思写作为检验工具。  相似文献   
998.
王晓娜  李琦  郭春彦 《心理科学》2011,34(5):1068-1071
该研究利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s),采用以汉字为实验材料的学习-再认范式,考察了语义相似性下回忆和熟悉性的分离。本实验结果表明:熟悉性效应主要体现在330-430ms的额区,而回忆效应主要体现在430-600ms的中央区和顶区。本实验在以汉字为实验材料的情况下证明了,早期额区的N400新旧效应反映了熟悉性,晚期顶区LPC新旧效应反映了回忆,从汉语材料的角度,为双加工过程假说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999.
证实性偏差是指个体在决策时, 倾向于有意或无意地寻找支持已有信念、预期或假设的信息和解释, 忽视可能与之不一致的信息和解释。目前, 研究者主要从肯定检验策略、认知失调理论以及错误规避三个方面解释证实性偏差的心理机制。证实性偏差还受到条件性参考框架、任务的抽象性、个体经验以及认知闭合的需要等因素的影响。虽然证实性偏差不能完全消除, 但是可以通过竞争性假设分析法和考虑对立面的方法降低其程度。未来的研究可以从证实性偏差的产生根源、研究范式、群体决策中的证实性偏差以及拓展应用研究这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00.
作为全球性公共卫生事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成为潜在心理应激事件。本研究以线上调研形式在疫情爆发上升期考察了民众对疫情的可控性评估、应对方式和抑郁焦虑水平。结果表明:自控性显著负向预测抑郁焦虑,他控性对抑郁焦虑无显著预测作用;前行应对显著负向预测抑郁焦虑,创伤应对显著正向预测抑郁焦虑;前行应对在自控性与抑郁焦虑间起中介作用,即自控性通过正向预测前行应对进而负向预测抑郁焦虑;前行应对在他控性与抑郁焦虑间起中介作用,即他控性通过正向预测前行应对进而负向预测抑郁焦虑;创伤应对亦在他控性与抑郁焦虑间起中介作用,即他控性通过正向预测创伤应对进而正向预测抑郁焦虑。本研究对可控性评估与应对方式对抑郁焦虑的影响及其间中介路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