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6篇
  免费   100篇
  国内免费   29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91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李静华  郑勇 《心理科学》2014,37(1):40-47
通过行为实验(点探测)和ERP实验(情绪Stroop)两个实验任务,考察了内隐/外显不同水平攻击者的注意偏向及其脑机制。结果表明:高外显攻击者对愤怒面孔存在注意偏向;高外显攻击者在愤怒面孔上的N100波幅显著低于中性面孔,表明其注意分配和调节能力较弱;高外显攻击者较之低外显攻击者的P300波幅更小表明其存在注意等方面的认知加工缺陷,N400波幅更小表明其对愤怒面孔进行语义编码时加工更为流畅;外显攻击组与内隐攻击组在FCz和Cz电极点上不同。这为内隐/外显攻击二者有着独立结构提供了行为与认知神经科学的证据。  相似文献   
992.
个体的选择可能是外显目标和内隐目标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满足意识到的和未意识到的需要,这就是目标选择的多效性。通过两个行为学实验来验证内隐选择的多效性原则。实验一,被试随机分为积极和消极启动两个组,不同的启动后,要求判断两张不同颜色纸张的质量高低。结果发现在积极认同组,大多数的被试选择红色织物,在消极认同组(惭愧组),少数的被试选择红色织物。实验二,被试同样被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施加积极启动,另一组为控制组,之后,所有被试被邀请参加一项研究涉及雇佣人员的决策。结果发现当被试没有分配任何目标时,被试选择四位应征者并无显著之差异;当被试分配了外显或内隐的目标时,大多数的被试选择了具有相应特征的应征者;当被试的外显目标和隐性目标都存在,被试的选择表现出多效性。实验结果表明,在追求明确的外显目标时,个人可能与此同时试图满足他们的已经激活的内隐背景目标,选择者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影响。在二选一或者多选一选择背景下,对一个已知选项的选择,受到多效性影响,其多效性是基于个人选择的价值最大化,并同时满足几个目标的原则。  相似文献   
993.
白学军  刘旭 《心理科学》2014,37(5):1140-1147
提取诱发遗忘是指对先前学过的部分材料进行提取练习会使与练习材料相关的其它材料发生遗忘。目前该现象存在抑制与非抑制理论之争。本研究以64名大学生为被试,通过考察项目强度和测试顺序对提取诱发遗忘的影响,对上述争论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只有高强度项目才会引发提取诱发遗忘;(2)当控制由测试顺序所产生的输出干扰效应后,高强度项目仍然会引发提取诱发遗忘。本研究结果支持了提取诱发遗忘的抑制理论。  相似文献   
994.
利用亲社会性视频游戏和IAT测验,从内隐社会认知的角度研究亲社会性视频游戏对高中生内隐攻击性认知的影响,并分析影响是否具有性别差异和攻击特质差异。结果表明:(1)亲社会性视频游戏对高中生内隐攻击性认知的抑制效应显著;(2)游戏类型和性别对内隐攻击性认知的交互作用显著,亲社会性视频游戏更容易对女生的内隐攻击性认知产生抑制效应;(3)攻击特质对高中生的内隐攻击性认知的主效应显著,并且游戏类型和攻击特质对高中生内隐攻击性认知的交互作用显著,亲社会性视频游戏更容易对低攻击特质学生产生抑制效应。由此可见,亲社会性视频游戏能够有效抑制高中生的内隐攻击性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995.
乐观偏差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采用Greenwald的内隐联想测验测验(IAT)方法和Inquisit专业软件,以60名大学生为被试对乐观偏差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乐观偏差存在内隐效应;乐观偏差的内隐效应在性别上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996.
分别采用词汇按键反应任务和EAST范式测查了攻击性认知的流畅性和内隐攻击性评价,旨在考察游戏中攻击动机对攻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暴力视频游戏的影响效应不仅与暴力内容有关,还受制于攻击动机和玩家的暴力游戏经验;且长期玩暴力游戏会使被试对暴力产生脱敏,表现为攻击性认知的流畅性低,对攻击的评价更积极。本研究表明,暴力视频游戏对个体攻击性的影响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相似文献   
997.
内隐数学-性别刻板印象的SEB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马芳  梁宁建 《心理科学》2006,29(5):1116-1118,1115
本研究采用SEB实验设计,考察大学生的内隐数学-性别刻板印象。结果发现,SEB方法能显著地检测到大学生普遍存在“男性比女性更擅长数学”这样的内隐数学-性别刻板印象;SEB所测量到的内隐数学-性别刻板印象没有性别差异,所测得的内隐数学-性别刻板印象也没有专业差异。  相似文献   
998.
采用追踪研究考察了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与学校适应之间的双向关系及其是否存在性别差异。分别在初一和初二上学期,邀请流动儿童(男孩157人,女孩124人;M年龄=13.09岁,SD=1.13)填写歧视知觉问卷,邀请父母及老师评价流动儿童在学校的适应情况。结果表明,男孩知觉到的歧视和学校适应问题显著高于女孩。流动儿童第一年知觉到的歧视正向预测其第二年的学校适应问题,但儿童第一年的学校适应问题不能预测其第二年的歧视知觉,二者之间的关系不存在性别差异。本研究表明,歧视体验和知觉对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具有单向的、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9.
为了探究儿童同伴关系中的认知偏差情况,以四、六、八年级共153名中小学生(9-15岁)为被试,运用内隐联想测验(IAT)考察了儿童对其同伴关系双方的相对认知。结果表明:(1)儿童的同伴关系认知中存在内隐认知偏差,儿童对自己的认知要显著积极于对同伴的认知,表现出了自我提升现象。(2)儿童同伴关系中这种内隐认知偏差的表现及程度均不受年龄、性别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000.
采用特征-联合范式的研究发现, 面孔再认阶段可记录到明显的联合效应和特征效应; 然而, 与再认同属情景记忆的另一任务(来源提取)条件的相应效应尚未报道, 背景信息一致性对联合面孔和特征面孔提取的调节作用以及面孔不同特征对特征效应的影响也未考察。为澄清上述问题, 本文采用特征-联合范式, 并以位置为背景展开研究。实验含一个学习任务和两个测验任务(再认和来源提取)。结果显示, 再认和来源提取阶段均记录到显著的联合效应和特征效应, 且两类效应均在来源提取阶段更强; 任务类型与位置背景一致性交互影响提取绩效; 面孔外部特征和内部特征对特征效应的影响相似。表明联合效应和特征效应具有显著的任务类型敏感性, 这些效应是联合面孔和特征面孔的熟悉性较强且对源面孔的回忆加工相对较弱的结果, 且这两类面孔的提取为背景一致性所调节; 任务类型对两类效应的调节与双重加工理论模型相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