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郭武 《中国道教》1994,(4):41-41
道教正式创立于东汉末年,但其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先民们渴求长生不死及轻松自由的愿望之中。古籍中多有记载古代先民们关于长生不死、身轻逍遥的“神仙”的传说者,如《山海经》之《海外南经》  相似文献   
12.
葛洪是东晋时期一位卓有建树的道教神学理论家,所著《抱朴子》一书,由《内篇》二十卷和《外篇》五十卷组成,是晋以前道教理论和方术集大成的一部恢弘巨制。学者们对于葛洪道教思想的研究多着重于《内篇》。依葛洪自叙:"其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  相似文献   
13.
《抱朴子内篇》继承了《太平经》和《内经》等前人思想 ,认为人在本质上是形、气、神的统一体。在世界中人是一种有限的存在 ,其生活有许多局限和苦痛 ,而与之相对的神仙则超越了人的有限而成为一种具有无限快乐自在的存在。人要摆脱其自身的有限性 ,惟有修道向仙 ,服食金丹  相似文献   
14.
前此曾论述葛洪神仙思想的现代意义,①此再论想谈其历史意义。葛洪的神仙论在道教神仙这个核心信仰方面,有重要的历史和理论意义。主要讨论神仙问题的《抱朴子内篇》,对其以前的神仙思想,作了一次比较全面的总结,并有一  相似文献   
15.
《庄子》一书,注者众多,总其成者有陈鼓应先生之《今注今译》;虽称精审,微瑕存焉。本文指出其《内篇》注译之可商者十余条,并归纳其所以致误者,约有三端:曰未解(讠连)语,曰未明词义,曰未通文法。  相似文献   
16.
一、《庄子内篇注》是德清晚年的一部佳作 明代四大名僧之一、学者德清认真研究过老子,著有《道德经解》,也认真研究过庄子,著有《庄子内篇注》。《道德经解》,据其序言始作于万历二十年,万历三十四年“卒业”,此书在其《观老庄影响论》之后(参见拙作《释德清〈道德经解〉评述》,载《五台山研究》1988年第三期)。《庄子内篇注》无序言,有简要题记,未记写作年代,但说“其学问源头,‘影响论’发明已透,请细参之”。“影响论”即《观老庄影响论》无疑。那么,《庄子内篇注》必定作于《观老庄影响论》之后。该书署名为“明匡庐逸叟憨山释德清注”  相似文献   
17.
“吾丧我”之说源自《庄子·齐物论》,因其深刻的哲学意味,为历代治庄者所关注。“丧”是整体上的“减法”状态——从“我”之中剥离出去一部分,“吾”是高于“我”存在的某种理想的人格状态。“丧我”,即消解以“形体之我”为基础、以“精神之我”为核心、以“人物关系之我”为张力碰撞凝合而成的“我”,复归自然之“吾”。通过以“吾丧我”为线索的一系列“互文性图景”的建构,庄子不断深化消解一切“不齐”,表达“复归于道”的寓意。看似文字游戏的“吾丧我”,实则凝聚着庄子对个体生存境遇、精神世界的关注与思考,也是其为“我”摆脱束缚与局限,走向开放的生命提供的途径。在纷争加剧、矛盾凸显、人与他者关系更为紧张的今天,“吾丧我”之说尤其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美国汉学家魏鲁男道教典籍《抱朴子内篇》英译文本为例,分析译者在翻译道教核心概念“玄”、“道”、“一”时所表现出的典型的“民族中心主义”文化观,探讨其操作手段背后的“文化无意识”根源.本文认为,“玄”、“道”、“一”作为道之本体在先秦道家思想中可视作同义项,但这三大概念在道教典籍《抱朴子内篇》里已有明显不同,译者将“玄”、“道”、“一”与“上帝”绝对等同,并在译文中按目的语文化习俗借基督教“上帝”概念的多种赋义对应解读,这一缺乏“文化自觉”的宗教阐释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当今时代已不合时宜.  相似文献   
19.
余植 《中国道教》2009,(2):14-17
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属今江苏省)人,是两晋之交著名的道教学者、神仙理论家、炼丹家、医学家,出生江南士宦豪族.他学识渊博,儒道兼治,为两晋少见的"博闻深洽"[1]①之士,一生著述甚多,现存的主要有<抱朴子>内外篇,<神仙传>和<肘后备急方>等.  相似文献   
20.
神仙信仰是道教的根本信仰,什么是神仙?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理解。从神、仙二字的本意来说,神虽有神灵之意,但指人的意识和精神、表情气色也是很早的意义之一;仙也是如此,“老而不死曰仙”是较早的解释,不同凡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