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寂静主义实在论者认为,道德实在论无须应对规范领域之外的形而上学挑战,因为道德的客观性并不要求我们作出任何额外的本体论承诺.以斯坎伦的寂静主义实在论为讨论对象,在批判性地考察其论证细节的基础上,我们或许可以找到一个适用于所有寂静主义实在论者的挑战,即"对称性问题".为了维护道德的客观性,尤其是为了打破两套内部融贯的道德话语的对称性,道德实在论者必须承诺,在规范推理之外存在着客观的规范事实.  相似文献   
162.
刘德鹏  高翔宇 《心理科学进展》2021,29(12):2260-2271
组织报复行为是员工因感知组织及其代理人不公正而针对他们采取的惩罚行为, 它是当今社会不可忽视的工作场所现象。总结现有综述文献, 存在缺乏系统梳理、不重视解释机制等重要问题。根据(不)公正感知类型复杂性和(不)公正感知主体两个维度提出一个新的研究思路, 并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从解释机制角度出发, 对相关文献进行评述。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自我控制、情绪和资源理论等解释机制, 并整合不同解释机制, 同时增加对观察者视角的讨论。  相似文献   
163.
柴伟佳 《现代哲学》2016,(3):105-110
以笛卡尔和阿格利帕为代表的全局怀疑论的论证结构表明怀疑论暗含着对于知识之理解的三个预设:1.关于证成的内在主义观;2.关于真理的实在论;3.关于知识的不可错论,这三个预设与柏拉图对"知识"的传统定义——JTB理论是相一致的,而葛梯尔问题的提出表明这种对知识的定义是有缺陷的,从而为我们解决怀疑论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4.
克里斯托弗·哈尔贝希系统阐释了美德的概念意涵,并第一次从本体论层面回答了“什么是美德”这一基础性问题,构建了内容丰富的美德本体论。不同于以往美德伦理学家对美德概念的解读,他认为美德不是“有用的性格特征”,而是“具有内在价值的性格特征”。哈尔贝希将托马斯·霍尔卡的递归理论发展为一种更突出美德概念之基础地位的“美德递归论”,认为内在价值是理解美德概念的关键。根据“美德递归论”,美德是对其他内在价值的态度,且其本身也具有内在价值。从某种程度上说,当代美德伦理学的理论发展已陷入瓶颈期,哈尔贝希对美德概念的重新阐释有效解决了当代美德伦理学对美德概念和美德本体论关注不足的问题,他的伦理学说为“美德伦理学”之后的“美德理论”贡献了崭新且极富启示性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5.
虚构主义是在过去20年间涌现出来的一种很有竞争力的反实在论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某些领域(如数学、伦理)中的理论言谈所涉及的对象在本体论上是不存在的,因此这些理论言谈实际上都不是真的;然而我们可以把它们作为像虚构作品中的言谈一样继续使用下去。本文介绍和讨论了虚构主义的历史和理念,特别强调了这种理论在语言哲学、模态理论、数学哲学、道德哲学、真理理论等领域中的应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6.
汉语口吃者在不出声言语中的语音编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积家  肖二平 《心理学报》2008,40(3):263-273
口吃者与非口吃者在不出声言语中语音编码的差异是口吃者语音加工异常的有力证据。通过三个实验,分别考察了口吃者与非口吃者监控汉语拼音中声母、韵母及声调的差异。结果表明,口吃者对声母的监控与非口吃者相比没有显著的差异,但在监控韵母及声调时,口吃者的反应显著慢于非口吃者。研究结果支持了关于口吃的“内在修正假说”,对研究汉语的语音编码有启发,对于口吃的诊断和治疗也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7.
美德不仅仅是内在心灵品质的存在性特征,而且是以社会健全的人伦价值为前提的.古代伦理学所推崇的美德看似指情感欲望品质的适度,即所谓"中道"或"中庸",但实际上有着当时人伦范型的背景.美德的内在结构有两个方面,即方向和力量.在当代社会中,它以平等自由权利为核心,从而定型为对权利的尊重、公平正义、公共责任、热爱公善等公共美德.  相似文献   
168.
余天放 《世界哲学》2022,(3):57-67+160
康德的先验哲学考察了知识得以可能的先天条件,然而其自身也面对着这样两个问题:一是它们属于一类怎样的知识;二是这种知识如何得到确证?针对第一个问题,笔者指出,康德认为先验哲学是一些由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共同组成的先天知识。对于第二个问题,笔者表明康德提出了一种独特的先天确证理论,该理论既不依赖于直接的经验,也等不同于理性的洞见,而是基于可能的经验。然而康德的这一理论并无法适当地解释具体经验的偶然性和自在之物所暗含的另一种实在性来源的问题,因此之后的观念论者们对经验进行了内在化处理,而当代英美学界中塞拉斯和麦克道威尔等人基于新的确证理论肯定了这一趋势。  相似文献   
169.
170.
<正>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可供给人类生存必需品、支撑社会经济运转,其作用不可替代。现代农业出现也带来了许多伦理问题,这呼唤着农业伦理学的入场。农业是人干预自然以获取农产品的过程,农业伦理学所论者不外乎农民及其他涉农人员、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产品这三个维度的伦理问题,不妨称其为"人本身"、"自然界"和"农产品"的三维伦理学。农业伦理学的三个维度并非相互独立,而是两两关联,表现为:"人本身"要干预"自然界","自然界"要提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