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道教自东汉中期出现之后,降及隋唐,主流教派所崇尚的外丹黄白之术逐渐向以静功、存思、气法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内丹路径发展。钟、吕内丹道即内丹道教的先导。①两宋是内丹道的成熟阶段。一、两宋前内丹学的兴起与传承道教的修仙方术于唐宋之际由外丹学转向内丹学,是其发展历程中的一次重大转变。内丹道的兴起,可以追溯到隋初开皇年间(581-600),罗浮山道士苏元朗(道号青霞子),称得大茅真君秘旨,撰《龙虎金液还丹通元论》及《旨道篇》,首倡内丹之道。②但隋唐时期,外丹道仍占主流地位。内丹道自隋青霞子苏元朗开宗明义、唐崔希范、钟离权、吕洞…  相似文献   
42.
43.
《中国宗教》2004,(5):68-68
  相似文献   
44.
前言 道教奉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及道德天尊(太上老君)为教祖,尊崇《道德经》为至理经训,认为“道”是宇宙人生以及万事万物的根本。道教内丹炼养家继承先圣清静自然、返朴归真的思想,运用于修身养性、内炼护命中。数千年来,道教十分重视养生,并形成了一整套的养生内炼理论,历代精通内丹修炼的大师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45.
王阳明对修习道教内丹导引之术非常重视,其《年谱》中多有记载。内丹本为一种养生延命之学,王阳明却使之成为“致良知”说的组成部分。王阳明如何将道教的修为与儒家的心性学说紧密结合在一起呢?这里拟作一点粗浅的探索。 1 当然,能够产生内心神秘体验的并非仅仅是道教内丹,佛家与儒家也都有类似功夫。但是究阳明一生,他似乎独钟情于道教内丹之术。  相似文献   
46.
(一)司马承祯简介司马承祯(647-735),河南温县人,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年,卒于唐玄宗二十二年,历经太宗、高宗、中宗、武后(周)、睿宗、玄宗六朝,享年八十九岁。晚年,玄宗命于王屋山自选形胜,筑阳台观(今济源市境)以居之。他对道家内丹功的研究早于钟吕,在唐代的社会地位高于钟吕,新旧《唐书》中均有详细的记载。现摘录如下:司马承祯字子微,洛州温(今河南温县)人,事潘师正,传辟谷导引术,无不通,师正异之。……遍游名山,庐天台不出。武后尝召之,未几,去。睿宗复命其兄承讳就起之,既至,引入中掖,廷问其术…  相似文献   
47.
黎会长、任局长、各位道长、各位同志: 中国道教学院的创立,是中国宗教史上一件大事,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件大事,我谨代表全国政协宗教委员会,同时也代表中国佛教协会,向中国道教协会的各位道长、先生和中国道教学院的教师和学员致以衷心的祝贺。大家知道,道教创立于东汉末年,但是,追溯它的渊源所自,那就早得多。理论上道教采取了两千多年前的老子、庄子的思想乃至三千多年前的周易思想。实践上,道教吸取和继承先秦时代方士们修炼的经验和成果。可以说,道教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宝库。  相似文献   
48.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产生于东汉末年。其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因素的影响下,不断地发展,变化,至中晚唐逐步趋于成熟。由于唐宋文化的嬗变,道教学说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原来风靡一时的外丹服食说日趋衰落,内丹学说日趋兴盛。宋金时期,内丹学说更加兴盛,名家辈出,其标志就是所谓南、北宗的分立。一、南宗思想溯源南宗,始于宋张伯端,“其学先命而后性”,主流“始于太上老君,而盛于吕祖,溯其源:少阳帝君得老君之传也,两传而得吕祖云,吕祖传刘海蟾而开南宗”。  相似文献   
49.
本文通过对神霄派主要经典的文本分析,提出天人合一的宇宙论是神霄派行使雷法的理论预设,保神养心的内丹炼养是其行使雷法和得道成仙的最重要的法门,并指出其内炼为本、外用为末的雷法特色。  相似文献   
50.
本文论述了李西月内丹双修理论,包括先天、后天与结丹、还丹理论,重视后天功夫,炼功五关论,从无中生有和虚空处下手,神交法开关展窍筑基炼己,两孔穴法炼精化气,玄关一窍死活论,九层炼心法等功法和理论。其理论的科学依据在中医学的脏腑、经络、腧穴理论和心理学的感知论、情欲论、驱识神还元神论中有圆满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