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5篇
  免费   84篇
  国内免费   22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采用简版负性评价恐惧量表和青少年社交焦虑量表对627名高中生进行施测,筛选出社交焦虑高分组和低分组,运用外部情感西蒙任务(Extrinsic Affective Simon Task, EAST)测量两组被试对自我和对他人的态度,探讨高、低社交焦虑者的内隐自尊特性。结果表明,高、低社交焦虑者存在截然不同的内隐“自我-他人”态度。具体表现在:(1)高、低社交焦虑者均有显著积极的内隐自尊;低社交焦虑者有显著消极的内隐“他尊”,而高社交焦虑者的消极内隐“他尊”并不显著;(2)高社交焦虑者的积极内隐自尊和消极内隐“他尊”均显著弱于低社交焦虑者,高社交焦虑者的自我偏爱程度较弱。研究表明,社交焦虑个体的内隐自尊特性是:相对低的内隐自尊(对自己积极不足)、相对高的内隐“他尊”(不消极看待他人),可能正是这种削弱的自我偏爱倾向,才是其核心症结。  相似文献   
992.
关于古代术数中内算与外算易位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古代,传统术数(也称数术)中的内算与外算是一个整体。在两千多年的历史时期中,从教育史、从业者的身份认同与知识结构,以及史籍对二者的记载和二者在数术整体功能中的权重等方面来看,"外算"是以"内算"的婢女身份出现的。从《四库全书》起,这一观念发生改变,而在阮元等人所编《畴人传》中,内算与外算之关系发生了易位。通过对晚明前清中西术数、中西文化会通的考察而发现,这一易位有其必然性。但是从人类文化的未来发展来看,二者关系及各自前景值得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993.
994.
论王弼“无”本论的哲学实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参照系构架和内参照系构架是事物存在的两种基本方式 ,由前者观之而有“有”本论哲学 ,由后者观之而有“无”本论哲学。“有”本论的方法论原则是逻辑分析法 ,“无”本论的方法论原则只能是描摹法。本文由此切入王弼“无”本论的哲学实质 ,从概念上的辩名言理、体用上的本末二分、认识论上的“得意忘象”和社会历史观上的“名教”出于“自然”四个方面 ,论证了王弼的“无”实质上是个“有” ,因而王弼的“贵无”论和郭象的“独化”论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995.
《老子》的五处自然皆是主谓结构词,自然之自、然在每一语境之具体指涉各各不同,自然的语义与所充当的语法成分亦相分殊。道、德之自然具有“施受同体”的特点。人、地、天遵循对象性效法逻辑,道遵循自为对象的效法逻辑。道之无限的自然体现在道与其自身的存在关系和道与天地万物的存在关系两个层面,但这不是道之无限自然的全部意涵。万物与百姓只有存在论而不是创生论上的有限的自然。君王无为是百姓自然必备的前提,百姓的自然是其意志、感性理性心智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展开,百姓的自然可以接受君王的“辅”,却拒绝“为者败之”的“为”。《老子》划定了百姓自然的边界,百姓所有的自然都是被允许的。  相似文献   
996.
张冰 《管子学刊》2010,(4):92-94
"八音"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乐器分类法,在金、石、土、革、丝、木、匏、竹中,木类乐器有着特殊的作用。木类乐器之属"柷"状如漆桶而有椎,"敔"如伏虎,背有鬛二十七,在礼乐中的演奏中分别用于乐起与乐终,起到了率领礼乐演奏起止的关键作用,后世"柷"、"敔"在儒家礼乐思想"八音和谐"中起到特殊的象征意义。进一步研究"八音"的意义所在,认识到木类乐器的作用更有着特殊的价值。  相似文献   
997.
高婧聪 《管子学刊》2010,(1):104-108
上博简《竞建内之》篇记述了齐国大夫鲍叔牙与隰朋借发生日食之机向齐桓公进谏之事。仔细分析发现,其中鲍、隰二人所称引的商代史事与《尚书.高宗肜日》篇近似,简文是目前所见对《高宗肜日》的最早释解,不仅对理解《高宗肜日》的本意有所帮助,且对商代史事有所增益。简文充分体现了战国时期对于经典所作的阐释,对后世经学的发展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8.
十三虚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道教名词。指以虚无为首的十三点养生要领,即虚、无、清、静、微、寡、柔、弱、卑损、时、和、啬。《云笈七签》卷九十一《七部名数要记·十三虚无》云:一曰遗形忘体,恬然若无,谓之虚;二曰损心弃意,废伪去欲,谓之无;三曰专精积神,不与物杂,谓之清;四曰反神服气,安而不动,谓之静;五曰深居闲处,功名不显,谓之微;六曰去妻离子,独与道游,谓之寡;七曰呼吸中和,滑泽细微,谓之柔;八曰缓形从体,以奉百事,谓之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