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8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最佳适配理论、素质-压力模型、差别易感模型从不同视角阐述了气质、养育方式在儿童社会适应行为中的交互作用机制。最佳适配理论强调气质特质与父母养育方式的良好匹配能促进儿童的社会适应,而不良匹配则会带来适应问题。素质-压力模型强调在不利父母养育条件下,具有"风险"气质特质的儿童更容易出现适应不良,而对"弹性"气质的儿童影响不大。差别易感模型则认为儿童"易感"的气质特质在良好的抚养条件下表现得"更好",而在不利的抚养环境中表现得"更差"。围绕三种代表性理论及其实证研究结果,对当前最新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进一步细分了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风险因素和保护性因素。从气质与积极养育方式的交互作用、养育过程中父母角色分工的差异,以及气质与养育方式动态作用机制三个方面指出了将来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相似文献   
22.
通过5年的追踪,考察儿童早期气质特征对后期社会适应的影响。选取200名2岁儿童,采用实验室观察法评价其气质上的活跃性和自我控制;在其7岁时追踪到125名儿童,请父母报告养育方式、班主任老师评价其社会能力和学业表现。结果表明:(1)儿童2岁时的活跃性对5年后学校适应的预测总体是消极的,并且受父母养育方式调节;父母的高限制和低压制能够抵消活跃性对学习问题和任务定向的消极影响;(2)儿童2岁时的自我控制对于5年后的所有积极学校适应指标(学业成绩、低学习问题、果敢社交、挫折耐受、任务定向)有直接预测作用。这一结果揭示了气质上的活跃性与自我控制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不同作用,父母应根据孩子的气质特点实行差别化教育。  相似文献   
23.
婴儿气质及母亲的养育态度与亲子日常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430名母亲及其婴儿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婴儿气质行为评定量表(Infant Behavior Questionnaires,IBQ)、养育压力量表(ParentingStress Index,PSI)及母亲与婴儿的日常活动问卷对6个月婴儿气质、母亲的养育态度及母亲与婴儿的日常活动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婴儿气质中的积极情绪与母亲-婴儿日常活动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母亲的养育态度,主要是母亲对养育困扰的评价,与亲子日常活动中的认知刺激活动呈显著的负相关性;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母亲的受教育水平在婴儿气质、母亲的养育态度与亲子日常认知刺激活动之间的关系中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4.
早期养育经验与母子依恋水平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凌 《心理科学》2005,28(3):699-701
运用沃特期-迪因儿童依恋行为分类卡片的相关条目,评估81名寄宿制幼儿园幼儿与母亲的依恋水平,并用自编问卷回溯幼儿三岁前的养育经验及相关基本信息。结果显示:幼儿与母亲的依恋总体上都处于比较积极的状态;主要照料者非保姆的、母亲产后复工时间在三个月内的、母亲主观陪伴愿望强的、与母亲分离增多始于2岁半及以上的、母亲从未威胁抛弃的,母子依恋总分较高;女孩、主要照料者非保姆的、母亲主观陪伴愿望强的、与母亲分离增多始于2岁半及以上的、母亲从未威胁抛弃的,与母亲直接相关的依恋分数都较高;高年级及母亲从未威胁抛弃的,一般行为倾向上表现更为积极;断奶和母亲产后复工时间在三个月内的、母亲无暇或不能全心全意陪伴的、母亲从未威胁抛弃的,对陌生人的兴趣和接近性更强;而喂养方式、母亲实际陪伴孩子时间的多少、及早期与母亲的分离经验,未发现对各依恋指标的显著性影响。提示:早期养育中,母亲对孩子的主观感情倾向和相处质量,更有利于增进母子依恋及相关积极行为;了解孩子心理的阶段性发展特点也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5.
养育脑” (parental brain)是成人响应婴儿刺激(面孔、声音等)时, 大脑中与养育行为密切相关的一系列神经回路的总称, 主要涉及动机-奖赏、共情、情绪调节和执行功能等网络, 眶额皮层、前扣带皮层、前脑岛、杏仁核和辅助运动区等核心脑区。而成人养育经验、催产素和精神障碍特征等因素都会影响“养育脑”网络, 具体表现为育儿经验的增长以及催产素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成人对婴儿刺激的加工, 而精神障碍则损害了其对婴儿刺激的加工。未来研究可考察追踪“养育脑”在不同时期大脑结构的变化以及多脑间的协调同步。另外, 还需进一步探究父亲异常“养育脑”的神经基础, 重视异常父母的预防和干预以及加强本土化研究。  相似文献   
26.
因对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消极影响, 粗暴养育(harsh parenting)近年来成为养育研究领域的热点。粗暴养育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心理攻击以及强迫/控制行为等。影响因素包括个体影响因素和环境影响因素。前者主要包括父母的敌意人格、认知能力不足、消极的被养经历以及儿童的困难型气质和易损基因型等。后者主要包括家庭经济困难和社区处境不利等。粗暴养育引发儿童的内外化问题, 损害其人际功能, 造成生理/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等。未来研究需进一步考察粗暴养育的影响因素(如特殊家庭环境)、表现形式及其负面影响, 加强本土化研究, 重视粗暴养育的预防和干预。  相似文献   
27.
目的:对正念养育量表进行中文版修订并在母亲群体中检验其信效度。方法:采用正念养育量表对中国内地803名儿童的母亲进行测试,弗莱堡正念调查表(FMI)作为效标,两周后随机抽取126人进行重测。结果: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得到6个因子,分别为充分倾听、同情孩子、养育中的非评判性接纳、养育关系中的自我调控、对孩子的情绪觉知、对自我的情绪觉知,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5.89%。验证性因子分析表明数据拟合较好(SymbolcA@2/df=2.25,CFI=0.92,TLI=0.90,RMSEA=0.05,90%CI [0.045,0.056],SRMR=0.06)。总量表及6因子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8,0.77、0.77、0.70、0.66、0.59、0.62; 总量表及6因子的重测信度为0.83,0.85、0.86、0.82、0.78、0.61、0.71; 总量表、各分量表与FMI的相关系数范围为0.29~0.56(均p<0.001)。结论:中文修订版正念养育量表信效度良好,可用于评估母亲的正念养育水平。  相似文献   
28.
刘怡婷  范洁琼  陈斌斌 《心理学报》2022,54(10):1216-1233
共同命运模型(common fate model, CFM)是在家庭或二元层面研究中值得信赖的模型, 其更好地解释了亲密关系内在的相互依赖性。本研究基于共同命运模型探讨了家庭整体婚姻质量对父母协同养育程度的影响, 以及教养能力感在两者间的跨层中介作用。采用问卷法分层整群抽取上海市幼儿园中孩子(平均年龄5.14岁, 年龄范围4~7岁)的父亲与母亲参与调研, 分两个时间段(T1, T2; 间隔1年)收集数据, 最终得到650个家庭的父亲、母亲的婚姻满意度问卷(T1), 教养能力感问卷(T2)和协同养育感知问卷(T2)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 (1)基于共同命运模型, 家庭层面的婚姻质量正向预测家庭层面的支持性协同养育, 并负向预测家庭层面的破坏性协同养育; (2)家庭层面的婚姻质量正向预测父母各自的教养能力感; (3)父母各自的教养能力感正向预测家庭层面的支持性协同养育, 并负向预测家庭层面的破坏性协同养育; (4)父母个人层面的教养能力感在家庭层面的婚姻质量与家庭层面的支持性协同养育和破坏性协同养育起中介作用。总之, 本研究基于追踪数据运用共同命运模型, 并结合家庭层面(婚姻质量和协同养育)和个人层面(教养能力感)探讨了教养能力感在婚姻质量与父母协同养育间的跨层中介效应, 为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与指导意见, 并进一步促进了共同命运模型发展。  相似文献   
29.
基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认知行为模型,本研究考察青少年留守经历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并检验非适应性认知的中介作用和粗暴养育的调节作用。以525名中学生为被试,采用非适应性认知问卷、粗暴养育问卷和网络成瘾问卷进行测试,结果发现:(1)有留守经历的个体非适应性认知和网络成瘾的程度更高,而且非适应性认知越强,网络成瘾程度越高;(2)留守经历通过非适应性认知的中介作用影响网络成瘾;(3)留守经历对非适应性认知的影响受到粗暴养育的调节。具体而言,经历较多粗暴养育的青少年,留守经历会增加非适应性认知;但是对于经历较少粗暴养育的青少年,留守经历不会对非适应性认知产生影响。本研究的结果表明,青少年留守经历会增强非适应性认知,进而增加网络成瘾的倾向。但是,如果青少年家庭中粗暴养育程度较低,青少年留守经历对非适应性认知的影响就会消失。  相似文献   
30.
渊声 《天风》2014,(11):64-64
问:丈夫在我们孩子两岁时就执意与我离婚走了,剩下我们母女俩现在我既要工作又要带孩子,生活十分艰难。更难的是在对孩子的教育上,随着她的成长,我发现没有父亲的家庭教育有许多不足。对信仰、品格、学习、心理诸多方面的带领,我感到力不从心,我当怎么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