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10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11.
本研究采用复制时距和数字加工双任务,探讨数字大小影响时距知觉的机制。实验首先呈现不同时距的圆点,然后让被试按键复制圆点呈现的时距,与此同时,对屏幕上出现的数字进行命名(实验1)、奇偶数判断(实验2)、大小判断(实验3)。实验结果发现对数字进行奇偶数判断时,数字大小对时距知觉没有影响;进行数字命名和大小判断任务时,数字大小对时距知觉都产生了影响,并且时距不同,数字大小对时距知觉的影响也不同。该结果表明时距知觉的数字效应与数字加工任务和时距长短有关,呈现出动态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2.
沈曼琼  谢久书  张昆  李莹  曾楚轩  王瑞明 《心理学报》2014,46(11):1671-1681
采用空间启动范式考察二语情绪概念理解中是否激活空间信息, 即是否存在空间隐喻。实验1探讨单通道二语情绪概念理解中的空间隐喻, 实验2则探讨跨通道二语情绪概念理解中的空间隐喻。实验1中让32名母语为汉语的汉-英双语者先看一个英文情绪词, 接着进行视觉空间位置判断, 最后再让被试判断之前呈现的情绪词是积极词还是消极词。实验2中40名母语为汉语的汉-英双语者完成跟实验1类似的任务, 不同之处为英文情绪词以听觉形式呈现。两个实验的结果表明, 跨语言和跨通道的情绪词的空间隐喻受到空间位置方向的影响。垂直位置方向上, 二语情绪词在单通道和跨通道中都表现出了空间隐喻; 水平位置方向上, 二语情绪词没有表现出空间隐喻。该结果说明了情绪概念的空间隐喻会受到个体经验的影响, 进一步支持了知觉符号理论。  相似文献   
113.
采用反应-效应相容性范式,探讨不同数字表征方式和身体经验对个体数字认知加工的影响。实验1首先采用木棒数字表征从知觉层面证明反应-效应相容性效应的存在;实验2采用累计手指数字表征考察手指数字表征在反应-效应相容性匹配中的优势;实验3则进一步排除了近似数量表征系统的影响,从语义层面探讨中国文化背景下语义概念手指数字表征的反应-效应相容性对数字认知加工的影响。结果发现,不同的数字表征系统中均存在反应-效应相容性效应,支持了观念运动理论;相比客体材料,手指数字表征在相容条件下具有明显的匹配优势,支持了具身数量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4.
道德判断是个体对于某类行为的善恶好坏和是非对错所进行的评价及判断。随着具身认知理论的兴起, 道德判断的具身研究随之展开。道德判断具身性的研究主要围绕身体清洁、厌恶, 身体温度及身体动作这3个维度展开。从皮亚杰及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 概念隐喻理论和进化心理学3个角度对道德判断具身效应进行了理论解释和探讨。考虑到身体变量会通过情绪、认知因素进而影响道德判断, 今后具身认知视角下的道德判断应与道德判断中已有的理论进行整合, 同时对其与道德直觉的关系需要深入探讨, 并需进一步考察具身效应发生的时效性和动态性问题, 探讨道德判断具身效应的调节变量及个体差异, 同时要对道德判断具身效应进行跨文化比较。  相似文献   
115.
尹新雅  鲁中义 《心理科学》2015,(5):1081-1086
自从Lakoff和Johnson在《Philosophy in the Flesh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一书中将认知科学划分为第一代认知科学与第二代认知科学以来,隐喻成为了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和哲学家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隐喻的构造基于我们的具身体验,基于我们的文化背景。隐喻的具身性与文化性是相互融合、不可分割的。  相似文献   
116.
厌恶是人类的基本情绪之一,也是情绪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以进化论为指导的进化心理学对厌恶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理论视角,认为人类厌恶情绪源于抵御寄生物和保持种群规模的需要。现代人类的多种复杂的道德厌恶感与生理厌恶感有着同样的进化根源,人类的道德心理系统有部分是建立在更为古老的进化适应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17.
具有浓厚哲学色彩的第二代认知科学,拥有一些后现代主义哲学的特征,作为对立面的经典认知,对比之下也展现出现代主义哲学的特征。从反基础主义、非理性主义和后人道主义三个方面,讨论二代认知的主张及其与经典认知的关系。二代认知理论中的矛盾之处,不仅是由于认知科学的发展惯性和理论发展的欠缺,也是理论本身的特殊性导致,对未来发展的思考更需要谨慎进行。  相似文献   
118.
《论语》"宰我问三年之丧"章中安字出现五次,可分为两组:"女安"之安、"居处不安"之安。解释史上有两说:一、两组安字都指"心安";二、女安之安指"心安",居处不安之安指"身安"。但它们都存在一些问题,值得考虑的是第三种解释:两组安字都指"身安",且这是涵盖心安的整个人之安、身心一体之安。而"不安"有两层含义:不会"安"(未安)、会"不安"(不忍安、耻于安)。从身心一体之"身安"角度,可使对此章所说的"仁—礼"关系有一新的认知。  相似文献   
119.
采用元分析技术探讨道德概念具身隐喻及其影响因素。通过文献检索和筛选, 共有65篇文献153个独立样本符合元分析标准( N = 8659)。元分析结果显示, 道德概念具身隐喻的始源域与目标域存在中等程度正相关(r = 0.34); 调节效应检验表明, 道德概念具身隐喻受文化背景和隐喻维度的影响, 但不受隐喻映射方向、研究范式和感觉通道的影响。以上研究结果表明, 道德概念具身隐喻具有心理现实性, 并且受文化背景和隐喻维度的调节, 具体而言, 东方文化背景下个体的道德概念具身隐喻更强, 道德概念与空间维度和大小维度的隐喻联结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120.
模拟自然学习语境,探讨情绪韵律对具体和抽象词学习的调节作用及其产生原因。被试在高兴、愤怒、中性语境情绪韵律条件下学习抽象和具体词,记录学习过程及测试过程中的行为与脑电反应。结果发现在愤怒韵律背景下学习的抽象词加工的正确率更低、反应时更长;并且诱发了更为显著的脑电成分。表明愤怒韵律对词汇学习尤其是抽象词学习有显著的消极作用。此外,情绪韵律对词汇学习的调节作用是在学习过程中对词汇语义提取及晚期语义整合产生影响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