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51篇
  免费   295篇
  国内免费   732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74篇
  2022年   98篇
  2021年   81篇
  2020年   128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113篇
  2016年   92篇
  2015年   101篇
  2014年   308篇
  2013年   143篇
  2012年   207篇
  2011年   260篇
  2010年   240篇
  2009年   252篇
  2008年   255篇
  2007年   223篇
  2006年   262篇
  2005年   259篇
  2004年   282篇
  2003年   279篇
  2002年   197篇
  2001年   195篇
  2000年   123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杨静 《中国宗教》2020,(2):50-51
佛教思想与儒家思想有诸多相似、共通之处,佛教的传入为儒家思想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尤其在宋代,通过佛教思想激活了儒家的心性思想和伦理体系,丰富、完善了其理论的思辨性和圆融性。朱熹通过对佛教思想的借鉴和转换来完善其礼学思想更是直接证明了这一点。一、由佛转儒,以礼排佛朱熹与佛教渊源甚深,其自幼与佛教就结下不解之缘。据有关文献记载,朱熹由佛转入儒的契机应是遇李侗之后。于此,他虽转向儒家思想,但其佛教思想的熏陶却早已根深蒂固,因此,在其构建儒家思想的理学体系过程中,佛教的思想对朱熹启发很大,其理学思想必然带有明显的佛教思想的烙印。  相似文献   
992.
虚拟化身(virtual avatar)是玩家在视频游戏中的虚拟自我呈现方式, 通过操控虚拟化身, 玩家可扮演不同的角色, 并拥有新的身份。作为现实自我的投射和展示, 虚拟化身会影响个体的自我认同, 并带来自我的变化。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虚拟化身对个体自我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 在视频游戏中操纵虚拟化身进行行为和身份模拟会影响个体的自我概念。相关理论从不同视角解释了虚拟化身影响自我概念的原因。另外, 已有研究表明虚拟化身与自我概念的关系受到化身线索、视频游戏特征及个体因素的影响; 自我临场感和化身认同是虚拟化身影响自我概念的内在心理机制。未来研究应关注虚拟化身对自我概念的深层次影响和长期影响, 化身形象和行为两种线索的交互影响, 以及虚拟化身带来的自我概念改变对现实行为的影响, 并加强该领域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993.
许为  葛列众 《心理科学进展》2020,28(9):1409-1425
智能技术为智能时代的工程心理学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机遇。为此, 系统提出了智能时代工程心理学的工作框架。该工作框架包括工程心理学研究和应用的对象、核心问题空间、学科理念、研究重点、应用范围、方法等。智能时代的人机关系呈现出一种新的形式: 人机组队式的人机合作关系。“以人为中心的人工智能”应该是智能时代工程心理学的学科理念。针对智能技术, 近期工程心理学研究者开始开展围绕新型人机关系的理论框架和基本问题、人机组队中的心理结构和决策控制、人机交互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为有效支持智能系统的研发, 概括总结了一些工程心理学新方法和提升的方法。最后, 针对当前工程心理学所面对的一些挑战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994.
近期研究发现时间可以分别在三个空间维度(左右、前后和上下)进行表征, 但不同维度心理时间线的起源和激活机制尚存争议。最新证据表明, 左右维度时间线主要起源于阅读/书写习惯所伴随的感觉运动经验, 其激活可能是一种低水平的感觉运动机制; 前后和上下维度时间线主要起源于语言中的空间隐喻, 其激活可能是一种高水平的语义机制。未来研究应更关注心理时间线的起源多样性、先天基础、神经机制以及时间线和数字线的类比。  相似文献   
995.
“意象体现”是由罗伯特·伯尼克依据分析心理学的理论创立的一种“梦的工作”方法,主张在介于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阈限状态中采用积极想象的方式对梦中意象进行再体验,通过对不同身体感受的觉知使无意识内容意识化来达到相应的治疗效果。意象体现理论主张,梦具有真实性,应当以主客体一致性的隐喻视角来看待梦,并且对梦的工作具有治疗的意义;对梦的工作应当遵循非解析工作与体验科学、阈限状态、共验交流、心理自居与发生转换四个关键原则。其具体技术过程包括工作状态的准备、进入阈限状态、对梦进行持续性体验、心理自居与发生转换、感觉融合与离开梦境五步。其方法沿革于催眠术、自由联想与积极想象。作为分析心理学中有关梦的一套前沿的思想理论以及临床心理治疗中一种创新性的梦的工作方式,意象体现具有广阔的学术研究及实际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96.
陈晨  刘玉新  赵晨 《心理科学进展》2020,28(12):2076-2090
通过聚焦各需要满足(自主、归属或能力满足)间的“异质”性, 单维式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探索为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研究的整体框架提供了重要补充。独立、协同和平衡视角下, 综述了单维式需要满足影响个体的理论基础(内部动机和内化的外部动机的心理机制)和研究现状; 提出并论述了三种需要满足的有限可替代性。未来研究应深化三种视角的需要满足研究、探索需要满足间的补偿效应、单维式需要满足的神经基础和单维式基本需要受阻等。  相似文献   
997.
张淑婷  齐星亮 《心理科学》2020,(6):1432-1437
下班后从工作状态中解脱出来有利于减少工作应激对劳动者健康的损害。家庭作为劳动者下班后生活的主要场所。家庭中的压力因素可能影响劳动者的解脱结果。本研究以 215 名幼儿教师为被试,考察家庭压力影响心理解脱结果的机制。结果发现,高家庭压力会削弱心理解脱对生活满意度的正向预测。该结果支持资源保持理论和付出-恢复模型,提示在工作应激相关的职业健康保护中应注意家庭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8.
摘要:采用实验法从外显和内隐两个层面探讨共同内群体认同对心理融合的促进效应及其机制。实验1采用最简群体范式,通过重新范畴化操纵共同内群体认同,测量外显心理融合,结果发现,共同内群体认同显著促进了心理融合;实验2以民族群体为被试,采用GANT范式,从外显和内隐两个水平进一步探究共同内群体认同对民族心理融合的促进效应,结果发现,共同内群体认同促进了外显和内隐心理融合,感知相似性在共同内群体认同和心理融合间起中介作用。两个实验证明了共同内群体认同可以在外显和内隐两个水平促进心理融合,其促进作用是通过感知相似性实现的,也证实了GNAT范式在心理融合研究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父母学业参与和学生消极情绪的关系及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对1569名上海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学生填写学业参与量表、心理控制量表、亲子关系量表和消极情绪评估量表。结果:(1)父母学业参与和学生的消极情绪负相关;(2)父母学业参与可通过提高亲子关系质量从而减少学生的消极情绪;(3)父母心理控制调节父母学业参与和亲子关系质量、父母学业参与和消极情绪之间的关系。结论:父母积极参与子女学业并减少对子女的心理控制,将更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减少消极情绪。  相似文献   
1000.
为考察家庭韧性和个体心理韧性对个体抑郁的影响以及二者的关系,本研究运用家庭韧性量表、个体心理韧性量表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对301名被试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家庭韧性与个体心理韧性显著正相关,二者与抑郁均存在显著负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家庭韧性及个体心理韧性均对抑郁有显著预测力,共同解释了变异量的28.6%。以抑郁为结果变量,构建以家庭韧性和个体心理韧性为预测变量的中介模型,检测结果显示中介模型拟合良好,个体心理韧性在家庭韧性与抑郁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因此,家庭韧性既可以直接负向预测抑郁,也可以通过提升个体心理韧性负向预测抑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