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72篇
  31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7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成为当今社会人际交往的新平台。网络环境和现实环境不同,它具有匿名、便捷和易控制等特点。共情在人际交往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它是指对他人情感的感同身受。互联网环境下共情的研究逐渐受到学者的重视。现有研究表明,不同的互联网使用对共情产生不同的影响:在线暴力视频游戏会降低共情,而在线亲社会视频游戏则对共情产生积极影响;网络社区的使用为网络中人们表露共情提供了重要平台;过度网络使用会对共情产生负面影响。但现有研究比较零散,还存在一些不足。未来要结合多种研究方法进行更多的应用研究,同时加强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272.
共情是社会认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维系积极社会关系的社会动机因素。近年来,脑成像技术的发展为共情的神经机制研究开拓了新的视野,共情的神经机制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共情神经机制的研究主要包括共情的"表征共享"基础、共情的镜像神经元特征、共情调节的早期、晚期评价模型、共情的调节因素以及特殊个体的共情研究。在此基础上指出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273.
利他行为(Altruistic behavior)指以增加其他个体的福利为最终目标的行为, 它既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研究主题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共情(Empathy)指个体感知或想象他人的情感, 并部分体验到他人感受的心理过程, 是利他行为的内在动机。已有研究证明, 安全依恋风格和安全依恋启动对个体共情和利他行为有积极影响。根据依恋理论和相关文献可以推测, 情绪调节和认知图式可能是安全依恋影响个体共情和利他行为的两种心理机制。未来可以探讨利他行为实施者与接受者的关系远近及双方依恋风格匹配程度的调节作用, 进一步验证安全依恋影响共情和利他行为的心理机制, 探讨利他行为对安全依恋的反向促进作用以及开发通过安全依恋培养个体共情能力和利他行为的干预方案。  相似文献   
274.
第三方惩罚是一种特殊的利他行为, 在维护社会规范和人类合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有研究对遵守社会规范行为及其认知机制进行了大量探讨, 而第三方惩罚这一维护社会规范行为的认知加工过程, 尤其是认知控制在其中发挥的具体作用, 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通过(1)借助不同技术方法来探究认知控制在第三方惩罚中的具体作用; (2)从发展的视角, 在认知控制发展的关键阶段来考察其作用随年龄的发展变化, 用以解释第三方惩罚这一利他行为的发展轨迹, 完善对第三方惩罚的认知基础的理解, 并构建第三方惩罚决策的心理模型。  相似文献   
275.
随着机器人在人类生活中重要性的增强,人们开始关注其传统智能以外的其它能力,如共情。基于共情的经典理论,本文以新兴的智能体共情(artificial empathy)为主题,同时结合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研究,系统地阐述了现有与智能体共情有关的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并结合文献计量学分析,对该领域研究宏观现状进行可视化呈现。指出在未来研究中,借鉴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注重机器人理论模型的建构和研究方法的创新,对机器人共情系统的建构有着重要作用,而其间涉及到的伦理问题同样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76.
公民宗教问题是一个亘古常新的问题,其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中尤其突出。在推行政教分离这一原则的现代社会中,公民宗教乃是公共生活这一领域中的意义共契之来源。但是,公民宗教并不像一些学者宣称的那样只有先知功能,事实是,公民宗教既有先知功能,也有教士功能。中国思想界试图将儒教建构为当代中国的公民宗教以提供民族凝聚之精神资源的方案,可能会因为其遭到的诸多质疑而难以落实,或者说很难行得通。  相似文献   
277.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措施给学生科学性的人文关怀,在对学生咨询过程中,咨询师要采用有效的措施,以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并通过共情的方式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基于此,本文主对共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与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78.
研究旨在探讨团体成员的相互共情及其与团体效果的关系。共收集10个团体,53名成员的数据,运用社会关系模型分析。结果发现:1.成员自评相互共情得分较高,但互评相关不显著;2.共情水平与会谈效果正相关,与团体反治疗性因素负相关;3.被共情水平与不信任负相关;4.共情准确性与团体治疗性因素正相关。结论:成员自评相互共情水平较高,但互评不匹配。成员自评共情水平越高,会谈效果越好,受团体反治疗性因素阻碍更少。越被准确评估情绪效价的成员,从治疗性因素中获益更多。  相似文献   
279.
为探讨共情负面效应的作用机制及条件,采用共情量表、Maslach职业倦怠问卷教育版、情绪劳动策略量表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253名幼儿教师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幼儿教师的情绪共情正向影响情绪枯竭,该影响作用可以通过情绪劳动这一中介实现;(2)幼儿教师的认知共情负向影响情绪枯竭;(3)社会支持调节了幼儿教师情绪劳动对情绪共情与情绪枯竭关系的中介过程的后半段路径。研究结果对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80.
贾磊  郑峥  汪俊 《心理科学》2022,45(6):1508-1516
以往研究发现临床医生的疼痛共情显著低于常人,表现为前者感知他人疼痛时会出现早期情绪分享和晚期情绪调节的相对抑制。而处于职前培养期的医学生是否存在相似问题,其疼痛共情又是否会受到重复暴露的影响,目前并不清楚。为此,本研究采用ERP技术比较了医学与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疼痛共情的认知过程,并通过前后测设计检验了重复暴露对二者疼痛共情的影响。行为结果发现两组被试的主观疼痛判断都出现了疼痛共情效应,但未出现组别差异,也未发现重复暴露的影响。但ERP结果显示,医学生的疼痛共情过程显著区别于非医学生。他们虽表现出早期情绪分享成分N1的抑制效应,但LPP反映的晚期认知加工却显著增强,且上述两阶段加工均未受到重复暴露的显著影响。研究表明:(1)医学学习能够抑制疼痛共情的早期情绪分享,但医学生仍可通过更多晚期认知资源投入来维持其疼痛共情水平。(2)医学生的疼痛共情较少受到重复暴露的影响,呈现情绪适应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