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7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61.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受商业化和职业化冲击、竞技体育管理机制存在缺陷、体育法规制度建设滞后等因素影响,我国竞技体育存在着兴奋剂泛滥、篡改运动员真实年龄、假球黑哨、赛场不文明行为等道德失范现象.这些问题若不及时加以治理,不仅会严重制约我国竞技体育的健康发展,还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只有在加强竞技体育事业从业人员体育道德教育的同时,逐步完善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法制建设,才能有效遏制我国竞技体育道德失范现象的进一步蔓延.  相似文献   
262.
本文首先分别介绍了神经美学关于审美判断活动和美感的脑区定位、时间进程及特性的研究结果。其次分析了审美判断活动和美感在概念、脑机制及特性上的联系与区别。最后提出,未来应关注审美判断活动的共性和特异性、美感奖赏性与生理需要或社会需要的关系、无意识美感的发生机制及对现有成果的应用。  相似文献   
263.
张佐 《中国宗教》2020,(2):38-39
一、和而不同是中国多元宗教和谐共生的基石早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儒家就提出"和而不同"思想,成为中华文化的根本特征和价值取向,成为中国多元宗教和谐共生的基石,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宗教宽容精神。中国自古便有尊重多元宗教信仰的理念与主张,孔子重视传统宗教的社会教化作用,对于政教关系则提出"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敬"就是对于各种宗教表达充分的尊重和理解,"远"就是政治意识形态不是某种宗教。  相似文献   
264.
共生共存开辟文化发展的新纪元[韩]宋月珠今天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日子。韩、中、日三国的佛教徒们超越国家利益,为人类的共同繁荣,弘传佛法而相聚在这里了。在很久以前,我们三国佛教已开始相互交流,为东北亚地区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到了近代由于各国不同的历史发...  相似文献   
265.
在新时代,如何实现儒家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造性转化发展是一项迫切的命题。与其他民族文化交流中取长补短、兼收并蓄是其进入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将儒家伦理置入现代人的存在境遇,在公共伦理话语背景中对其进行现代存在样式的新诠释。具体从三个层面展开:其一,儒家的"入世"是一种"安身立命";其二,儒家的"在世"是一种"自我圆成"的场域。在此,人的日常世界与终极关切合一;其三,"同心圆"与"礼"作为儒家式"共在"的应然方式,蕴含着正向的价值也存在着局限。通过对儒家伦理价值及局限的存在论意义诠释,以期在价值的彰显与闭锁中探寻其在现代社会持守与创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266.
267.
《学海》2019,(5)
传统农业符合生态原理,但因为低产而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依赖于化肥和农药等技术手段的农业,虽然大幅度提高了产量,却增加了食品安全事故、环境污染及生态系统失衡等一系列负外部性问题。浙江德清探索的稻鳖共生新型复合农业生产模式,在不使用农药、化肥的情况下,实现了"百斤鱼、千斤粮、万元产值"的目标。在生产商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了稳定粮食产量、确保食品安全和消除面源污染、维持农田生态系统平衡等目标,对负外部性顽疾具有"无治而治"效果。稻鳖共生模式的推广或其基本理念的扩散,可以扩大其正外部性效应,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此类实践回应了地域传统如何与现代技术结合,进而探索出切合当地实际的高效、安全、生态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68.
在金钱博弈任务中让被试暗中操控对朋友赢或输的赏罚金额。结果发现,当被试与朋友一起参与博弈时,较之于仅仅观看朋友博弈,对其赌赢的奖赏金额有了明显的降低,而对其赌输的惩罚金额没有受到显著影响。而且,自己输要比自身赢的前提下对朋友赌赢的奖赏更低,但对朋友赌输的惩罚金额则不受自身得失的影响。这说明,关注自身的得失会减弱对朋友获益的共情水平,而不会影响对其损失的共情程度。  相似文献   
269.
刘静芳 《哲学动态》2023,(4):42-50+128-129
“中庸”观念是理解儒家思想乃至中国思想的关键。但要准确理解中庸,仅将其界定为“无过无不及”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进一步追问,中庸究竟无过无不及于什么。此前的无过无不及于“礼”、无过无不及于“度”、无过无不及于“三”等解释,都不能充分刻画中庸。从《中庸》的文本来看,中庸应是无过无不及于“性”。这里的“性”是“天命之谓性”的性,其首要含义是万物“共生”之生。无过无不及于“共生”之生的中庸,昭示着万物并育的宇宙理想,指示着并行不悖的通达之道。借助中庸理想与中庸之道,儒家思想和中国思想被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相似文献   
270.
廖可斌 《孔子研究》2023,(1):5-13+157
中国古代国家和社会治理一直实行“礼法共治”,与西欧及其他许多地区的“教法共治”形成鲜明对照。唐以后六部的位次、古代各朝正史中“礼”“刑”类“书”“志”的次序、比例等,都是中国古代重“礼治”的表征。中国古代“礼法共治”思想的形成,与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大一统政治体制建立、宗教的社会功能偏弱、信奉人性善理论等有关。挖掘中国古代“礼法共治”模式中的合理成分,有助于在当代国家和社会治理中加强个人心灵自治、家庭自治、地方自治、社会自治的功能,完善国家和社会治理体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