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4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7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61.
恩惠 《天风》2012,(4):41
据《杭州网》报道:3月23日,一场花费近10万元的宋、明代成人礼仪式在杭州吴山某素斋馆内举行。当日,一位名叫小雨(化名)的女孩刚好18岁生日,由于父母都对中国古代文化感兴趣,所以特地为女儿举办了这场具有中国传统风俗的成人礼。  相似文献   
262.
庞晓光 《哲学动态》2008,167(3):82-88
长期以来,科学与价值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密切关注又争论不休的问题.克莱姆克(E.D.Klemke)深刻地洞察到,在“科学与价值”这一词汇下面,所涉及到的方面是复杂的,包括理性、客观性、主观性、纯科学、应用科学等范畴,[1]甚至现在讨论得很激烈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争也可以看做是这一问题在当代水平上的拓展.  相似文献   
263.
2007年10月12日,在北京友谊宾馆,中国无神论学会专家一行5人,在"科学探索与人类福祉"国际研讨会前夕,拜会了国际探索中心主席、  相似文献   
264.
"三爱":爱学习、爱吃苦、爱帮人"三顺":顺天意、顺时代、顺民心"三求":求做合格公民、求做合格道人、求做合格善人一、"三爱":爱学习、爱吃苦、爱帮人(一)爱学习本人出生于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贫苦家庭。在父母自身都无法生存的旧社会,穷人家的孩子是没有上学的条件的,只有有权势、有田  相似文献   
265.
据《福建省监狱学会会刊》2006/11期上刊登的一篇署名文章的报道,题为《试论以人为本运用宗教教诲手段矫正教育罪犯的可行性》。作者是一名在监狱一线的工作人员。  相似文献   
266.
公民身份日益成为我国学术界的重要研究课题.如何将西方公民身份的研究范式与本国公民身份的发展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我国学者在研究本国公民身份时必须考虑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归纳了T.H.马歇尔、迈克尔‘曼和布赖恩·特纳提出的三种研究范式,分析了这些范式在研究中国公民身份问题时的局限和不足,并且在借鉴西方研究范式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公民身份的发展特点,从发展动力、发展轨迹、层级结构和发展取向的角度提出了研究中国公民身份的四种思路.  相似文献   
267.
尊重是对公民个体同属于“人类”共同体的基本属性和价值的肯定性态度和行为,是对公民人格和尊严的“认可”、“尊敬”与“重视”;“真实尊重”的形成有赖于真实平等的社会制度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真实平等的价值观念。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尊重与相互尊重不仅是制度对公民个体的道德诉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平等交换关系在道德领域的现实要求,也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大力提倡和加强公民尊重教育,将赋予公民个体强烈的责任感、义务感和权利感,进一步增强公民道德的内在基础,促进公民社会和谐人际关系与良好道德氛围的形成。  相似文献   
268.
王艾明 《天风》2009,(1):21-23
无论从怎样的视角审视今日基督教在中国的现状并预测其发展的未来,我们都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基本的发问,即何谓教会的形象?或者说,在中国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教会是怎样的一种形象?我们也许会非常容易地解释中国教会所持有的爱国爱教的政治立场和荣神益人的神学理念,但是,在回答中国教会在公民社会和公众心目中的形象的时候,我们就很有可能采取经验式的做法,  相似文献   
269.
本文力图把康德的公民伦理思想置于其历史理性的理论框架之中来思考其限度及趋向。在康德历史理性的言说中,公民在康德那里作为“有限的理性存在者”,它是自我作为有限存在者“并非无拘”。康德对于用“有限理性存在者”来对其公民伦理思想进行限定,一方面基于康德公民伦理思想是道德形而上学的实践理性理论,另一方面出于他对卢梭的法权哲学原则的呼应。从价值趋向、交往结构、制度规范、内在德性、权利属性、外在环境等方面对康德的公民伦理思想展开分析,可以察知康德公民伦理思想的趋向也体现为世界公民状态。  相似文献   
270.
本文的作者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名誉教授保罗·库尔茨(Pau·lKurtz)。这篇文章是库尔茨教授的代表作《禁果—人文主义的道德规范》(ForbiddenFruit:TheEthicsofHumanism,PrometheusBooks,1988)一书的序言。该序言包括三个部分:一、认知善与恶;二、没有上帝的道德规范;三、耶稣、摩西、穆罕默德与苏格拉底。本期继续上期,刊出第二部分。作者指出,如果宗教的根基被消除,道德不会崩溃。人类查阅圣经或可兰经,求证其信奉的戒律或道德准则,是自欺欺人。因为有神论的宗教仅仅是人类幻想的延伸,没有独立的本体。实际上,人类的行为是由历史文化传统来判定的。所有道德体系的构建都是源于人类的愿望和意图。当我们打破有神论幻想的束缚,才能认知完美的道德范畴。正统宗教在社会进步的道路上放置障碍,阻止后现代科技社会的创新。有神论的道德体系追求保护古老的教义法则,其源于专断、谬误的基础。“没有神拯救我们”,“我们必须自己拯救自己”。人文主义的道德,比超自然主义的道德更加诚实可信,因为它放弃了虚构的神话,勇敢地面对人类生存的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