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李艳 《中国道教》2005,(2):23-25
奇幻多端的道教法术是戏剧浪漫、诡谲和传奇的重要表现手段,滋养了戏剧创作的想象力。同时,通过戏剧作品又可以了解道教法术的奇幻特色。虽然正式的道教法术仪式是为某一宗教理念而展示的,与戏剧舞台上为增强戏剧性或体现审美而点染的道教法术动作表演不同,但总体上看,道教法术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评价中心在我国企业评价干部管理潜能中的应用,并以公文处理法在四通集团公司管理人员测评中的应用为基础,运用因素分析法对其结构效度进行了检验。研究结论对评价中心的可行性作了肯定,并提出了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汉代是创造纯粹民族文化的时代,宣教性绘画尤为盛行,图绘肖像成为统治者借以褒奖诫鉴的治政方式之一,也是个人价值被肯定认同的最高标准之一.于是,肖像艺术获得很大的发展空间,其构图的程式化,题材的偶像化,主题的情节化等独具艺术特色.相关艺术理论与实践,为魏晋"传神论"这一审美标准里程碑式论断的产生,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因此,汉代肖像艺术,在肖像艺术发展史上可谓包前孕后,独具时代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4.
评价中心的基本特点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殷雷 《心理科学》2007,30(5):1276-1279
本文对人才测评的高端技术——评价中心进行了较为客观的评价,不仅阐述了评价中心及其主要核心技术的功能和特点,揭示了评价中心在甄选人才方面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而且指出了评价中心存在的一些局限性,同时介绍了评价中心的改革趋势和最新发展,从而帮助人们能够全面、正确地认识评价中心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毛古斯舞是湘西土家族古老的民间祭祀性舞蹈,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毛古斯舞是一种具有人物、对白、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一定的表演程式的原始戏剧舞蹈.它以近似戏曲的写意、虚拟、假定等艺术手法,表演土家先民渔、猎、农耕等生产内容,其表演粗犷豪放,能让人领略到上古"五荒"时代的原始艺术之美.  相似文献   
16.
公共环境的设计相比其他艺术设计理性成分更多一些,也更严肃、科学、系统、主流,但并不代表我们就要望而仰止。我们追求的目标只是让我们的公共空间,让我们的快乐生活变得更美好。公交车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交通工具,具有指示作用的公文站牌对乘车的人来说更是意义重大,但现在的公交站牌在设计上还是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指示不够明显,查看不方便等问题仍然存在,鉴于此,我们希望将公交站牌重新设计,让它真正指示明显,方便人们的出行。以下仅是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7.
英国青年路易斯·莫里大学毕业后谋得了一份银行职员的工作,收入不错,社会地位也不赖。可上了一段时间的班之后,他逐渐厌烦起来。那种刻板乏味的程式化生活让他厌倦,他选择了逃离。  相似文献   
18.
程式知识与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探查56位3-5岁幼儿的程式知识、接受性言语能力以及他们在假装认识、外表-事实区分、错误信念和表征变化等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ToM)任务上的表现,着重探究程式知识、言语能力与幼儿对心理状态的认识之间的发展关系。结果表明:(1)排除年龄因素后,程式知识对幼儿关于错误信念的认识、假装-事实的区分和假装者信念的推测有显著影响,但对关于外表-事实区分的影响不显著;(2)排除年龄因素后,言语能力对幼儿在各种心理理论任务上的表现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传统山水画早期奠定的大青绿和水墨两大程式一直沿用至今。山水画程式伴随着时代的变革与发展也在不断地变化。程式是一种独有的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固定完善的绘画程式,可以体现出特定的民族审美心理,是绘画作品总体构成的必然存在。长期发展形成用笔用墨的符号程式化确实有其难以逾越之处,但是从另一方面讲,这些不断创造的程式定律确实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如何在继承前人传统精髓的基础上,大胆地拓展延伸山水画程式符号原本的新的表现形式是一个艰难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王立 《管子学刊》2009,(1):124-128
逸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之一,曾经成为古代文人画品评的最高标准,近年来逸引起了很多学者研究的兴趣。但是,关于逸在中国近、现代的衰落问题却很少有人涉足。文章试图从精神层面、品评层面以及社会历史文化层面来系统探讨逸衰落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