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篇
  免费   0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法音》2014,(8)
正放生,顾名思义,就是把可能被宰杀、面临生死痛苦的动物解救出来,放归到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据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汉地就有在特殊日子放生的说法。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特别是在隋代天台宗智者大师的倡导下,放生活动蔚然成风。佛教徒在放生之时,要按照佛教仪轨祈求三宝加持,帮助被放生的动物早日解脱轮回之苦。放生蕴含着佛教众生平等、尊重生命的慈悲情怀,自他相关、因果回馈的辩证智慧,善待生命、普  相似文献   
22.
四川,天府之国;江苏,诗意水乡。绵竹,天府之国的一颗明珠;常熟,诗意水乡的一块美玉。两个精致的文化名城,两座幽静的佛教古寺。她们跨越了千年的历史时空,续写了一段佛缘佳话。一新春时节,四川绵竹三溪寺里两株合枝的桂花树又一次焕发生机。像以往一样,这两株已有千年历史的老树又开始了新的轮回。相传三溪寺的玉川祖师亲手栽下了一株桂树,后  相似文献   
23.
文殊菩萨     
《五台山研究》2010,(4):F0004-F0004
文殊菩萨是印度佛教中的上首菩萨。位居一切菩萨之酋,佛经称之为“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大乘佛教中,文殊菩萨是智慧的化身,济世无穷。随着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大乘佛教的传入.文殊信仰日盛.并于唐代初期钦定山西五台山为文殊道场。  相似文献   
24.
五台山文殊信仰的形成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在北魏、隋唐、明清三个重要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出于政治的需要不断对之以充实、丰富。目前,保存下来40余座文殊寺庙,成为全国独具特色的文化区域。透过对五台山文殊信仰的时空分析,可以深刻理解其产生的社会根源、信仰形态、文化内核以及历史积淀。  相似文献   
25.
文殊菩萨作为释迦牟尼佛的得力助手,在佛教中占有重要地位。文殊菩萨彩塑遍及全国各地寺院,文殊菩萨道场五台山无疑是文殊菩萨彩塑艺术的集中地。五台山现存有从唐代至今的30余尊文殊菩萨彩塑,既具有历史的连续性和时代感,又有佛教造像艺术的共性,也富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形象地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和艺术成就,更加彰显了五台山文殊道场的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26.
文殊信仰是佛教文化中的重要内容。这一信仰形态历史久远,信民众多。文殊菩萨作为中国佛教中的四大菩萨之一,被认为是智慧的象征,而佛教的般若思想又是这一智慧的主要内容。文殊信仰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中的表现形态是有差别的,对这方面内容的梳理和分析在佛教研究中很有意义,能为今天我们正确理解和对待佛教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27.
佛言祖语     
唐&#;般若 《法音》2004,(11):1-1
尔时大圣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唯将心法为三界主。心法本无,不染尘秽,云何心法染贪瞋痴?于三世法谁说为心?过去心已灭,未来心未至,现在心不住;诸法之内性不可得,诸法之外相不可得,诸法中间都不可得。心法本来无有形相,心法本来无有住处。一切如来尚不见心,何况余人得见心法?一切诸法从妄想生。以是因缘,今者世尊为大众说三界唯心。愿佛哀愍,如实解说。”尔时佛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如是,如是。善男子!如汝所问,心、心所法本性空寂,我说众喻以明其义。善男子!心如幻法,由遍计生种种心想,受苦乐故;心如流水,念念生灭,于前后世不…  相似文献   
28.
莫高窟第361窟主室正龛内北侧帐扉顶画圆盖飞天图案,西、北壁屏风二扇,画文殊显现与五台山图。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成果,重新考察了这两扇屏风画,核对现存的部分题记内容,初步确定了五台圣迹上主要画面的情节。进一步将这两扇屏风进行了拼合,可复原出一幅完整的五台山图。通过与敦煌石窟其他时代的五台山图对比,及榜题文字的语言习惯的比较,认为这幅五台山图的粉本可能属于长庆二年吐蕃遣使于唐求回、并经吐蕃改造后再传入敦煌的五台山图。此图应属于五台山化现图之类,这种简略的五台山图已初备五台山的雏形,为后世巨幅五台山图的绘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9.
水陆法会在佛教史上本来分为北水陆和南水陆,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北水陆法会的修斋仪轨长期失考在佛藏外,因此近现代学者们对水陆法会(包括图像)研究时未把南北水陆分开,而是笼统以<法界圣凡水陆胜会修斋仪轨>作为举办水陆法会的唯一参照和研究现存明清水陆画的文献依据,现代水陆法会均以<法界圣凡>为举办依据.本文则对北水陆仪文进行考订,认为文中<天地冥阳水陆仪文>即为北水陆法会的修斋仪轨.从而找回了失传多年的北水陆并就相关文献依据做了考证.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