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篇
  103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31.
如何培养学生的几何推理证明能力,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只是填鸭式的教学,教师在课堂上的演绎、推理往往是让学生“程序输入”式的呆板接受,其效果是如何呢?不言而喻,学生在自己解决问题时往往受到阻碍,解决不了困难,因为教师只是“授之以鱼”而并未“授之以渔”。  相似文献   
832.
一个年轻的山民去向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法师请教成功之道。法师拿出一张纸,指着天空上的太阳说道:“你如果能够告诉我怎样让太阳点燃这张纸,我便告诉你成功之道。”  相似文献   
833.
来稿须知     
<正>《科学与无神论》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无神论学会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水期刊,面向社会公开发行。本刊秉持宣传科学精神,开展无神论教育,维护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推动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办刊宗旨,热忱欢迎海内外从事科学无神论研究和宣传教育的学者、实际工作者赐稿,特对来稿提出以下要求:第一,来稿应坚持科学无神论的学科方向,观点明确,资料翔实,论证科学,篇幅一般在5000-10000字,可邮寄打印文字稿(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中国社会科学院《科学与无神论》编辑部,邮编:100732)  相似文献   
834.
秦蓁 《孔子研究》2016,(5):90-96
欧阳修的《诗本义》以求取"诗人之意"和"圣人之志"为解诗之本。在寻绎"诗人之意"的层面,他据上下文理求诗,剖析了诗歌发生的心理特征,并考之以"人情",体现出"文士解诗"的思想原则和阐释方法。但欧阳修把达"圣人之志"作为解《诗》的最终旨归,体现了经学为"体"、文学为"用"的阐释原则。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提出的"阐释的循环",是《诗本义》最核心的释《诗》方法——"据文求义"的阐释学原理。  相似文献   
835.
沈学彬 《天风》2016,(6):12-13
今年3月,为响应“扶贫攻坚”的国家战略,基督教全国两会发出倡议,号召和动员各基层基督教两会和活动场所、神学院校和信徒进一步投入到“扶贫济困”的事业中去,更加精准地集中好、用好有限资源,更好地发挥基督教慈善活动的优势。本期几位作者对此谈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36.
徐晓鸿 《天风》2016,(4):27-28
正根据《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简称"景教碑",下同)的记载,基督教第一次传入中国应在唐贞观九年(635年),来自大秦国(叙利亚)的传教士阿罗本"远将经像,来献上京",这被认为是基督教首次传入中国的铁证。至于景教一名,碑文解释说"真常之道,妙而难名,功用昭彰,强称景教"。景教碑出土于明天启五年(1625年),尽管钱大昕等人考证它应在万历年间出土,但多数学者并  相似文献   
837.
宗超 《孔子研究》2016,(5):27-33
孔子之教,实乃人格之教,以教人求"仁"为最大教义。孔子"仁"的思想源于他"对人性的自觉",即:人性即"仁",它本身就充分自足、尽涵万物,赋有无穷无尽的创造力量,故终可与天道合一以"成仁"。孔子之教立足于这种自觉,以教人"下学而上达"为主要内容,欲人于"博文约礼"之中自达"知天命"之境,自悟得"性与天道"的高深道理。孔子以典范人格的身教为教育之最有效的教育手段,而其本人正是最佳典范,他以身作则地为此作了最好的诠释。  相似文献   
838.
荀子的人性论实为性朴欲趋恶论,这直接影响了人们对荀子政治哲学的理解与把握。“性朴”,则人性可善可恶,说明人性可伪可化;“欲趋恶”,彰显人性有流于恶的可能,说明涂之人化性难为。以此为逻辑起点,荀子通过“天人相分”的理论形式对天人之间的边界进行了自觉清理与界定,充分发掘出了人的主体性,进而以此为进路探求圣王如何获得异于涂之人的“大清明”之心,从而为圣王创制礼义法度提供难以辩驳的正当性。如此,荀子的政治哲学就有了不同于孔孟政治哲学的理论面目:在没有否定圣王之德的前提下,更为重视圣王创制礼义法度之功。与孔孟的政治哲学思想相比,荀子的政治哲学思想无疑更加适应战国时期由封邦建国政治权力体系(周制)向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秦制)过渡的天下大势。  相似文献   
839.
庄子"小大之辩"原本"扬大抑小"的义理旨趣,为何会被向秀、郭象与支遁偏移为"小大同扬"和"小大同抑",造成其"无待逍遥义"被变形为"适性逍遥义"与"至足逍遥义"。通过解析"小大之辩"的四种内在义涵,分析"小大之辩"四种可能的价值取向及三种现实的诠释进路在"逍遥义"发展史上的落实演进,可以发现,"小大之辩"概念广泛的能指性和前后文意义联系结构的松散性导致的多种理解的可能性;以及庄子因寓言的手法,以不同物类间的"小大之别"类比同属人类的"小大之别",其间所存在的喻比象征的不相类,是导致庄学史上注家对"小大之辩"的根本主旨发生诠释的偏移,进而造成"逍遥"义理发生变形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840.
张曦 《道德与文明》2020,(2):122-129
《哪吒之魔童降世》是一部"成长文学"主题的动画作品。它高扬一种"伦理唯我论"的伦理信念,将一个充实"他人"、因而难免存在偏见的社会世界全然视为主体能动性建构的障碍和陷阱,倡导和呼吁一种"自我决断"的生活主张,并将这种生活主张视为卓越人生得以成就的哲学基础。但这种伦理唯我论式的生活主张只是一个"神话"。尽管卷入由"他人"所组成的意见世界注定意味着我们将饱受偏见和无知的折磨,但对于任何一个试图在意见世界成就功业的人来说,坚实稳固的主体能动性的真正养成恰恰依赖于同真实意见世界的遭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