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151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107篇
  2011年   160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98篇
  2008年   106篇
  2007年   90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7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4篇
  1985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51.
一、高校教师的成长需要艰苦磨炼 “智如泉源,行可以为仪表者,人之师也”,“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此诗句虽是对教师的称赞,也是对教师的一种鞭策。要想智如泉源必先自己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要有精湛的专业技能;要想为人师表,必先自己一身正气,要有高尚的人格;要想能够传道授业解惑,必先自己做到知“道”、有“业”、不“惑”。“道”是指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所谓知“道”,是指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业”是指事业,即教师也要做到事业有成,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让学生从教师的身上看到希望,才能有奋斗的动力。教师的事业就是教书育人,能够桃李满天下,能够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就算是事业有成了。“惑”是指生活和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952.
黄前程 《管子学刊》2012,(3):26-28,38
“道”、“法”、“名”都是黄老之学的重要学术范畴。但名学思想,或者说“名”这个范畴,对于黄老之学来说,有着重要地位和特殊意义。简言之,名学思想是将“道”、“法”、“名”三个范畴绾合起来,并建立起一个新的思想体系的纽带;“名”使“虚无之本”得以向“因循之用”进行贯彻,也使法术之治得以“名正而法顺”地实施。可以说,名学思想,或者说“名”,是我们深入认识黄老之学的另外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953.
“崇高之美”是美的一种重要形态,崇高之美是审美对象的“大”,即体积、数量、结构、气势的大.崇高之美还表现在人的道德方面的高尚、庄严、伟大、悲壮等.崇高之美是一种高级形态的美,它能震撼人心,鼓舞斗志.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应创作更多的彰显崇高之美的作品,以鼓舞人们走向崇高和理想.  相似文献   
954.
庄子由老子对道的客观实体性的强调转入对精神性的阐发,讨论了美、真与道的关系,并提出了道境和体道的人的概念。他指出人要顺应自然之真,从而获得美,才能达到人生无限自由之道境。  相似文献   
955.
一小时候,家住农村。由于家贫,家里很少买零食。记得第一次喝汽水,觉得那味道美极了,感叹世上竟有这么好喝的东西。可现在喝汽水,却怎么也喝不出那样的口味来。是现在的汽水没有过去的好喝吗?当然不是。而是我们的味觉被越来越多好吃的东西宠坏、惯坏了,致使我们的味觉渐渐麻木起来。原来,味觉是可以被宠坏、惯坏的。被宠坏、惯坏的,不只是我们的味觉,还有我们的爱和幸福。  相似文献   
956.
《法音》2014,(6):23
正本刊讯5月21日上午,全国风景名胜区内佛教、道教寺观管理工作研讨班在国家宗教事务局培训中心开班。本次研讨班由国家宗教事务局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共同举办,就加强全国风景名胜区内佛教、道教寺观管理工作开展专题研讨。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风景名胜区佛教、道教寺观主要负责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宗教部门主管佛教、道教工作的业务处长,中国佛教协会、中国道教协会相关负责人及有关省  相似文献   
957.
表面看似驳杂,实则内容一致的《鹖冠子》一书,篇章彼此照应,既有总论篇章,也有分论篇章,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而思想上逐步成熟的《鹖冠子》,经历了从初期的"天地人三者"、"兵者四义"、"五政道",到"以五为一",再到"以一度万"的过程,体现了黄老学的融会贯通的理论特色又不失自己的独立思考的精神。老庄道家发展至战国晚期的《鹖冠子》,不论在对形上学问题的认识上还是在对理想人格问题的认识上,都出现了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958.
房赢 《天风》2008,(4):48-48
最近听一位同工说,看了<合乎上帝的心意>这本讲道集后很得益处.索性我也拿起这本讲道集,不禁深入其中,体会其中呈现的"韵味".<合乎上帝的心意>一书是去年10月份刚刚由基督教全国两会出版的,其作者是曾经成立过中国联谊会(China Connection)的美国柯凯西(Kathy Call)女士.  相似文献   
959.
《孟子·滕文公上》"有若似圣人"的记载,是后世广为流传的"有若似孔子"之说的初源。历代关于有若之"似"的具体阐释,大致可归纳为"状似"、"貌似"、"言似"和"道似"等四种意见。相对于胶柱、拘泥于外在体貌特征的牵强附会的"状似"、"貌似"二说,有着经典文献依据的"言似"说显然要更为客观、合理,因而也更加可信。不过,在有若与孔子"言似"的表象背后,更根本的还在于彼此思想的相似亦即"道似"。因此,关于"有若似孔子",最可取的解释应是有若"道似"孔子。  相似文献   
960.
正在我们觉悟了宇宙生命的本质后,超越了自私自利,自然而然就生出了慈爱心;当我们避世修炼,生命圆满,静极生动,生出的也是慈爱。条条大路通罗马,路径虽然不同,但成功的标志是一样的,那就是慈爱。道教有一位慈航道人,在佛教名为观世音菩萨。为什么大家都去崇拜她?因为她慈爱。人们为什么会崇拜慈爱?因为人世间有苦难。宗教的产生和存在就是为了解除人间苦难。那么苦难的成因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