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151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107篇
  2011年   160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98篇
  2008年   106篇
  2007年   90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7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4篇
  1985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初冬之暖     
初雪 我所在的小兴安岭,今年的第一场雪算是姗姗来迟了。早起,拉开窗帘,见外面大雪纷飞,乱乱的扑在玻璃上。于是心生欢喜,急急出门。漫天密密麻麻,雪花攒簇而来,触地即融,而那些尚未落尽叶片的树上,则挂了茸茸一层。  相似文献   
82.
杨虎 《现代哲学》2022,(2):153-160
妙有微妙至极、不可思议、圆融无碍等义,观妙即原初生活领悟。妙之究竟义在于圆融无碍,即于一切事情而观其“无分别相”,观“物”即“无”。在如何“观妙”的思想方法问题上,藉由天台佛学“妙”论的启示,引出“绝待”观妙的圆融思想;“圆融”又蕴涵了“相即”,“绝待”之“即”方是“圆即”,这需要通由从“分别心”到“无分别智”的“观法之切转”透显,观法切转无转相。通由圆融存在观法,转出“妙生万物”的思想方向,不舍于物而“即物”以“妙物”,在生活的相续中不断成就个体的自由与事物的自如。  相似文献   
83.
《荀子》的尚贤与管理思想以调整人的欲望为核心,以满足人在人群中合宜的欲望为目标。管理的依据包括礼、法、道。礼有"养"的功能,也有"节"的作用,而"别"正是取得"养"与"节"相互平衡的制度设计原则。法是圣王依礼所制定,作为推行礼的具体措施。道则是治理国家各层面中的条理,也是礼法的综合运用。根据礼、法、道建立起各级管理阶层,设官分职,尚贤使能,并建立起考核和监督的机制,以使贤人发挥出应有的功能,进而"建立一成就礼义的客观轨道"。  相似文献   
84.
周公制礼作乐,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孔子有感于所处之世礼崩乐坏,向往周公之治,试图恢复周礼。孟子最早提出"周孔之道"。先秦儒家以周孔为圣人,而其他诸家则借批评周孔以表达学派思想。司马迁宣扬"周孔之道"最力,东汉明帝时将周孔之道纳入国家教化体系。隋代王通承孔子"从周"之志,提倡以礼乐之道化成天下。唐太宗时周、孔分祀,迄至中唐,韩愈作《原道》,区分治统与道统,"孔孟"逐渐代替"周孔"。明末黄道周认为宋儒乃因治统缺失而强调道统,从而导致门户之见的产生,因此他弘扬六经、回归周孔之学以救时弊。清代朱彝尊亦提倡周孔之道,而章学诚则认为义理、博学、文章三者必合于一,乃可通往周孔之道,道统于此有向学统转化的迹象。当今反思周孔之道的历史发展,对重建礼义之邦、实现文化复兴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5.
郑玄在注释群经时,往往称引谶纬,且常有转"纬"为"说"的现象。后人因误读《礼记正义》所引《郑志》,多信从汉末禁绝谶纬之说,并将其归因为党锢之祸。此说实乃孔颖达、贾公彦等人所创,并无实据。郑玄在遭党锢之祸时未曾噤口不言谶纬之名,在党锢之祸后也没有停用"说"这一指称。据此可证所谓转"纬"为"说"与党锢之祸无关。郑玄十分重视以谶纬解经,将其视为经注之一种,加之汉儒行文过程中指称经注十分随意,故常以"说"代称谶纬。  相似文献   
86.
《易·彖传》说《颐》、《大过》等十二卦时,分别用到"时"、"时义"、"时用"三个概念,此三者内涵实可作为六十四卦卦义之通例。若详绎此《周易》"大时之义",对认识儒学《易》理乃至全部儒学思想体系,意义所关至大。  相似文献   
87.
欧阳竟无的儒佛融摄,是以唯识学为主的纯粹佛教与原始儒学的融合,有别于传统思想中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与以宋明理学为主的儒学之辨的融合。同时,他的儒佛融合,带有鲜明的以儒学为佛学应世之学的特色。其方法论是,严格限定儒学和佛学的内容,从而从学理上探讨两者的内在理路的融摄。他批判了以天台华严禅宗净土为主流的中国化佛教,简别了大乘起信论为主的中国佛教经典,重构了内学;他批判了宋明理学为主流的儒家,批判避谈寂灭本体的儒学,也批判了刚刚兴起的新儒学,重构了儒家。进而,他主张以三智三渐次为具体的方法,将儒学和佛学作深入地融合。他的儒佛融合思想,对当时的思想精英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8.
孙蕾 《学海》2014,(4):165-171
第三人撤销之诉是法国民事诉讼法中特有的制度,为德日国家所无。究其原因乃是因为既判力理论在上述国家存在差异。我国为遏制所谓的"虚假诉讼"现象而在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中规定了该制度。要使第三人撤销之诉在我国民事诉讼法中具有一定的制度空间,则应当使第三人撤销之诉与既判力相脱离,同时对虚假诉讼现象进行大致的分类,并结合我国现有的制度框架,来重新型构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制度空间,以理清其与再审之诉及案外人异议之诉的制度边界。  相似文献   
89.
明光 《天风》1998,(8):22-23
这一期的“专题讨论”继续“传道人的灵修生活”这一话题。以下刊出的文章从不同方面发表了作者个人的体会或经验。可供参考。必须指出,今天我们提出加强传道人的灵修是基于这些考虑:一、合理安排事务,让传道人把精力放到传好道,牧好羊上来。促进教会健全的管理体制的建立;二、不安于现状,不为人们今天能拥入教堂而自足,如传道人不提高自己,人们的离去是必然的;三、传道人的灵修是要从繁忙的工作中不断得力,得享安息;四、传道人只有充实自己,才能冷静面对时代的各项挑战,作好时代工人。盼《天风》这次专题的刊出能引起各地同工同道的重视。  相似文献   
90.
基督徒如何在当代社会与周围人群开展对话,寻求理解,不仅需要基督徒对信仰本身的体认和践行,更需要有对周围文化的深入理解和反思,本期邀请杨济余同道谈谈他对信仰、世界、文化等问题的看法,以期启发读者再思信仰真谛,活出美善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