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6篇 |
免费 | 22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41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篇 |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17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9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10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16篇 |
2013年 | 10篇 |
2012年 | 27篇 |
2011年 | 24篇 |
2010年 | 18篇 |
2009年 | 18篇 |
2008年 | 24篇 |
2007年 | 18篇 |
2006年 | 18篇 |
2005年 | 19篇 |
2004年 | 28篇 |
2003年 | 17篇 |
2002年 | 10篇 |
2001年 | 26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2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41.
行为过程管理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为过程管理”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探讨并需经实践论证的新理论。对这一理论的研究从方法论角度看又有许多理论问题尚待探讨。本文对行为过程管理理论研究的起点、理论构建和理论检验的方法论问题作了初步论述 ,对完善行为过程管理理论研究提供了方法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2.
思维发展的历史有二个基本进程:一是个体思维发展的历史进程,一是人类思维发展的历史进程。后者是无数个前者的历史积淀、升华的结果;前者是在后者的一定发展阶段上进行的,唯其如此,个体思维才可以在短暂的生命过程中极大地丰富自身,接近、达到或超越某个阶段的人类思维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43.
自上世纪90年代起,学术界就越来越关注当代法国哲学。德勒兹作为在萨特之后,与福柯、梅洛庞蒂同时代的哲学家,也越来越受到学者的注意。德勒兹自称是一名经验论者,他突出的观点之一是先验经验论(transcendental empiricism),这一论点一方面是为了克服经验论所导致的怀疑主义,另一方面,其目的在于超越理性主义所内含的决定论。在德勒兹对经验的分析中,艺术创作被予以重要的地位,并被视为突破经验模式的出路:艺术作品冲击并更新了日常的生活情感方式。本文以德勒兹关于绘画的反思为例,试以探讨德勒兹对于艺术的新的定义在何意义上颠覆了对于艺术的传统观点,且艺术创作所表达的丰富感情如何成为抗拒理性主义的先锋。德勒兹以对于艺术创作的思考为基础,建立了反理性主义的先验经验论。因此,本文在讨论德勒兹关于艺术创作的美学理论的同时,也试以说明他浸透在关于艺术的反思中的哲学立场,即德勒兹哲学中的反理性主义的基调。 相似文献
144.
试论心理学研究的人文视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1879年科学心理学诞生以来,心理学研究的唯科技取向越来越彰显,并且导致了心理学研究视野的窄化。本文提出心理学研究的人文视野.以拓宽心理学研究的范围,使心理学真正成为一门关注人的心灵成长的“一幅具有人的面孔的心理学。” 相似文献
145.
心理学文化转向中的方法论难题及整合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近20多年来心理学的文化转向研究基本上扫清了许多外围障碍,但也暴露出了一些深层次的发展难题,如心理学的文化研究在实现科学观的转变过程中如何避免限制与泛化之问的矛盾:人类文化心理的普适性与差异性关系难以在实践操作层面上得到有效实现;后现代及全球化文化背景下加剧了心理学的对立与分歧。求得这一难题有效解决之关键在于改变滞后的科学观.深化阐述性与规范性心理文化层面研究的理论力度。 相似文献
146.
儒家哲学的方法论建构至今仍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近代以来,人们忽略了修身是儒家哲学的基本方法,而代之以西方的逻辑分析方法,导致儒家哲学方法的西式理解。其实,儒家建立在修身基础上的知己、絜矩之道等既是修养方法,也是做哲学和建构生活的方法。儒家哲学的基本精神是要从主观上升到客观,最后又回到主体的道德精神中去。研究传统儒家哲学不能遗忘这些方法,但也要认识其限制性。 相似文献
147.
《学海》2016,(6):69-77
1932年发表三卷本《哲学》之后,雅斯贝尔斯便着手阐明哲学逻辑学。他的鸿篇巨著《论真理:哲学逻辑学第一卷》(1947)不单单是知性逻辑学,而是现实生存的人的全部逻辑学。这部作品从对"时代的真理"的简要反思入手:真理不是占有,而是道路。真理"生成于思维与生活的相互交融中"。在真理之路上,人想成为他自身,他把这个永恒的、远离现实的思维经验为一种违反其本性的东西。因为思维的真理性仅仅在于"它发生在时代中,并且与生活本身的历史现实性固结在一起"。对这一哲学逻辑学,雅斯贝尔斯时而称之为"基本思想"、"基本知识"、"第一哲学",时而称之为大全样式的哲学或者用其自创的术语称之为"大全论"(Periechontologie)。对于他来说,大全论这一基本思想是不可缺少的,因为它说明了真正的哲学思维的意义:人类正是通过参与大全存在,亦即通过参与出于起源的生活而走向人类自身。在此,他追踪一种三个层次的工作概念:第一层次对逻辑学史的分离过程进行描述;第二层次对这一过程进行概要性地综合;第三层次对理论的、意识形态的和科学个别定理进行批判。雅斯贝尔斯哲学逻辑学的核心思想是"大全论",即大全诸样式的学说。雅斯贝尔斯率先把人格发展这一动态过程加以主题化,从而使业已丧失殆尽的一种有区别的德国哲学重新归于生效。根据雅斯贝尔斯的观点,理性属于人格发展的动态方面,它与归入合理层面的知性截然相反。理性是共同的生活和追求统一的意志,它把不同的现实层面和心理基本功能联合在一起。在此意义上,理性不仅是哲学逻辑学的源泉,也是人类哲学思维的共同背景和本原。 相似文献
148.
"机制"(Mechanism)的概念是17、18世纪机械论自然哲学的遗产。"以太"的证伪以及随之而来的物理学革命,促使逻辑实证主义者将"机制"视作过时了的因果理论,是应该被清除的形而上学。然而,近十年来这一概念重新成为因果理论研究的热点。如果承认物理学哲学并不提供所有科学都须遵循的方法论"范本",那么科学哲学家就不得不看到,"机制"概念在诸如生物学、认知科学和社会科 相似文献
149.
丹·扎哈维(Dan Zahavi,1967-),目前享誉英美和欧洲的中青年现象学家,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终身哲学教授,主体性研究中心主任,著名的胡塞尔学者克劳斯·黑尔德(KlausHeld)的弟子。扎哈维近年来活跃于现象学和心灵哲学的研究领域,在该领域产生了一定的 相似文献
150.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转识成智,旨在强调主体自觉地把这一哲学理论的立场、观点与方法转化成内在的智慧,形成对人的心智涵养与行为导向。这一教育的总体策略关涉对该教育的理解和叙事的一系列方法论问题。一教化与教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