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王宵前 《学海》2001,(6):55-56
康德在其先验逻辑中,对以往哲学史上把主体和客体绝对对立的思想进行了批判,说明"先天综合判断"的存在,认为是主体创造了客体,人为自然立法,从而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对人的主观能动性作了抽象的发挥,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并系统论述了主观能动性思想.  相似文献   
72.
依据预测编码理论,研究者提出预测缺陷是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个体感知运动、认知学习和社交言语等多领域缺陷的基础,即孤独症的预测缺陷假说(Predictive Impairment in Autism,PIA)。在PIA中,研究者基于贝叶斯和层级性推理分别提出“低先验”和“高且不灵活的预测误差精度”两个假说,然而上述假说并未得到一致证据支持。ASD个体在不同领域中不同先验的相对权重并非普遍降低,而是具有广泛的任务或情境敏感性。关于ASD个体是否具备基于环境波动调节预测误差精度的能力,也尚存分歧。此外,关于其潜在机制,是神经调节系统异常导致的自下而上前馈联结异常,还是预测脑区功能异常导致的自上而下反馈联结异常,尚无定论。由此可见,虽然该理论为ASD提供了统一的解释框架,但仍需更多研究证据进行修正和完善,以期为早期筛查和诊断、治疗和教育实践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3.
李科林 《世界哲学》2009,(5):143-152
哲学是为了寻求关于人的真理,或者,哲学是人的思想所留下的轨迹?康德提出思想是朝向真理前行,是为了认识人自己。然而,康德哲学所塑造的人的形象在德勒兹眼中却成了人自由的羁绊,是对于思想的束缚。为了理解思想在康德和德勒兹之间的转变,论者在这里考察了德勒兹对于康德的理性主义的批判,以及德勒兹对于思想自由的论述。  相似文献   
74.
《管子》的生态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论述了《管子》的生态哲学,认为:《管子》把天地人看作是一个以“道”根据和调节机制的和谐平衡的有机整体系统,认为天地生态系统遵循着基本的生态法则,阐述了“人与天调”、“天人相因”的内在统一的生态存在论和实践观。《管子》以“道为物要”的生态价值观为基础,把自然现象道德化,把人类的道德推广到自然万物,提出“德润万物”生态伦理命题。《管子》从人与自然内在统一的观点,揭示了自然现象的属性与人的能力品质的内在一致性。《管子》主张遵循天人感应之“时德”的农业生态伦理与政治生态伦理。《管子》把生态伦理法律化、行政伦理化。  相似文献   
75.
谢裕伟 《哲学研究》2022,(9):118-127
“存在神论”是康德用来刻画传统形而上学中一种思想机制的术语,这个机制从根本上说是由“实在性”这一存在论概念与“绝对必然存在者”这一神学概念之间的复杂关系构成的。“存在不是实在谓词”的论题并不能仅凭自身而直接构成对这个机制真正的批判,因为它对“绝对必然存在者”的适用性并不是自明的。我们从康德1770年代的笔记中可以看到,他逐渐与存在神论分道而行的关键点在于,用“感性的实在性”取代了“设定的实在性”。本文尝试以历史性的和体系性的分析表明:唯当康德通过对“设定的实在性”和“绝对必然存在者”两个概念的反思而完成了对存在神论机制的整体批判时,“存在不是实在谓词”的论题在反驳存在论证明上的效力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76.
余天放 《世界哲学》2022,(3):57-67+160
康德的先验哲学考察了知识得以可能的先天条件,然而其自身也面对着这样两个问题:一是它们属于一类怎样的知识;二是这种知识如何得到确证?针对第一个问题,笔者指出,康德认为先验哲学是一些由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共同组成的先天知识。对于第二个问题,笔者表明康德提出了一种独特的先天确证理论,该理论既不依赖于直接的经验,也等不同于理性的洞见,而是基于可能的经验。然而康德的这一理论并无法适当地解释具体经验的偶然性和自在之物所暗含的另一种实在性来源的问题,因此之后的观念论者们对经验进行了内在化处理,而当代英美学界中塞拉斯和麦克道威尔等人基于新的确证理论肯定了这一趋势。  相似文献   
77.
细心的读者都会发现: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海德格尔在生存论-存在论的意义上论及此在的诸生存论环节时,对这些环节的安排依次是:现身情态、领会、沉沦和话语(基于本文立论之需要,沉沦和话语问题暂不讨论);而在用时间性重释生存论的这些环节时,他却对该次序做了  相似文献   
78.
近代批判哲学发端于"笛卡尔式怀疑",著称于康德的先验哲学体系.笛卡尔从彻底的怀疑论入手却得出可知论的结论,而康德从不那么彻底的怀疑论入手却得出不可知论的结论.康德不问"具有客观必然性的经验知识是否可能?",而只问"具有客观必然性的经验知识如何可能?".笛卡尔却首先关注前一个问题,为此他为哲学找到一个阿基米德点即"我思故我在".事实上,康德对前一个问题是回避不了的,以致他后来承认对于"先验统觉如何可能"的问题无法解答.笛卡尔理论的缺陷已由康德指出,即在一些方面让理智越过了界限,犯了超验的错误.笔者认为,如果把康德的先验范畴体系同笛卡尔确立的阿基米德点结合起来,那将可望成为一个更加完善的形而上学体系.  相似文献   
79.
主客对立源于疏离感性生存实践而妄谈主客之分。作为马克思哲学的诞生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揭示了主体问题的实践本质,洞穿了主客体对象性共在的真相,从而既消除了主体与客  相似文献   
80.
陈刚 《学海》2014,(4):5-10
对马克思关于人与物的学说可以从存在论和价值论两个维度来把握。从存在论角度马克思对物的客观性以充分的尊重,从价值论角度则重人轻物,因为人是主体,应以人为本。从此理论出发马克思对物支配人现象如异化、拜物教和物的依赖等作了充分批判。马克思的理论在今天仍有巨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